胰腺囊肿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 前者的囊壁由上皮组织构成,而胰腺假性囊肿是有完整非上皮性包膜包裹的局部液体积聚,内含胰腺分泌物、肉芽组织、纤维组织等。它是急、慢性胰腺炎或胰腺外伤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1分型 有学者将假性囊肿分为三型: Ⅰ型,急性坏死后的假性囊肿,即由急性胰腺炎引起,其发病机制与胰管关系不大; Ⅱ型,也是一种坏死后的假性囊肿,但由慢性复发性的胰腺炎引起,胰管已发生改变但尚未出现狭窄,且囊肿与胰管之间相通; Ⅲ型,称为储留性假性囊肿,由慢性胰腺炎引起,伴胰管狭窄,且囊肿与胰管相通。 2 发病原因 酒精相关的胰腺炎是引起假性囊肿的主要原因。 具有胆石症或高脂血症等的胰腺炎患者容易发生。 其他:手术、外伤等。 3 发病机制 1.急性假性囊肿: 其形成是在全身急性炎症反应的成熟时期,腺体表面液体渗漏可引起胰周液体的积聚,最常积聚于前至胃壁的小网膜,下至横结肠系膜,两侧至脾脏、脾曲和十二指肠。急性液体积聚持续超过4或6周以上并被纤维或肉芽组织包裹时,则形成急性假性囊肿。 2.慢性假性囊肿: 囊肿是基础疾病急性加重的结果;此外,蛋白栓子、结石或局部的纤维化阻塞胰管的主要分支促进了囊肿的形成。 4 分布和内含物 在急性胰腺炎,约50%的假性囊肿位于胰尾。 在慢性胰腺炎,假性囊肿则倾向发生在胰头。 可位于胰腺内或胰腺外,但以后者多见。 假性囊肿可以延伸至邻近的腹腔,如横结肠系膜、肾前、肾后间隙以及后腹膜。后位的囊肿可延伸到骨盆、腹股沟和阴囊。与慢性相比,急性胰腺炎引起的假性囊肿延伸的范围较广。 通常呈圆形或卵圆形,亦可无规则形。一般情况下,囊液中淀粉酶、脂肪酶和糜蛋白酶含量明显升高,但有例外,这可能是囊肿与胰管之间无相通有关。在20%~50%的囊肿中,囊液的细菌培养呈阳性,但是否存在败血症或脓肿仍需结合临床表现。 CT上多表现为位于小网膜囊内的水样低密度肿块,囊壁薄,无壁结节。随着病程延长,囊壁可增厚、皱缩、钙化。增强后囊壁可有强化,囊液无强化。当感染或出血时,囊内密度可升高。 5 并发症 感染(最常见); 出血(最致命); 瘘管形成(胃和十二指肠的较常见); 囊肿破裂(胰酶大量外溢可侵蚀腹腔其他脏器); 胰性腹水和胰性胸腔积液; 胃、十二指肠梗阻; 阻塞性黄疸; 节段性门脉高压; 异位(可出现在纵隔、肝内、肾周、颈部及骨盆等处,异位率约22.4%)。 附:病例学习 图1:B超示胰体尾周围液性暗区,透声差(↑)。PH:胰头PD:胰体PT:胰尾。诊断:胰腺假性囊肿。 转自:普外科 来源:医学影像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