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面锦旗代表了我们夫妇对医护团队的感谢!感谢你们的精心救治,给了孩子再一次生命,你们是我们的恩人,更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小向(化名)父母向医护人员深深鞠躬,小向也终于抬起头,露出久违的笑脸了。 小向父母向医护人员赠送锦旗 4月23日上午,这样温馨的一幕,出现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医生办公室。小向及其家人向胸科林鹏教授团队、黄小玲区护长带领的护理团队和手术麻醉科赖仁纯副主任医师赠送了专门定做的锦旗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这位花季少年在中肿重获新生,中肿专家用心用情用力为小向成功“拆弹”! 元气少年突发无诱因胸痛 小向是一位刚满18岁的元气少年,不料平静的生活却被突如其来的病魔打断。 年10月,小向出现了无诱因胸闷、活动后气促等症状,忧心忡忡的父医院就诊,行CT检查发现:小向右侧胸腔内有一个约24×23×21cm的巨大肿瘤,将心脏和纵隔的大血管结构挤压移位,脊柱也因肿物挤压而发生侧弯。 医院医院,医院做了4程化疗后,肿瘤不仅没减小,还有所进展了。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般,让他们一家仿佛失去了一切希望。 小向术前肿物穿刺病理报告 几经周折, 疾病诊断指向畸胎瘤 绝望无助的小向父母经过多方打听,了解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林鹏教授在患者间有极佳的口碑,作为这方面的权威专家和胸科党支部书记,林鹏教授曾帮助无数患者重获生的希望。小向父母毫不犹豫,立刻带着孩子到中肿找林鹏教授诊治。 “第一次看到小向时,我非常震惊!身高cm的大男孩瘦得只剩下47.5公斤;头低着无法抬起,身体无法站直,面色苍白。”胸外科三区的黄小玲区护长回忆道。面对如此严重的疾病,林鹏教授没有丝毫退缩,他为小向看诊后,立刻安排小向收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准备进一步的治疗。 入院后,林鹏教授专家团队对小向的病情进行再次全面的检查和评估。胸部CT结果显示,他的右侧胸腔有一个巨大肿瘤,肿瘤压迫膈肌、右侧肺,仅部分右上肺叶残留肺功能;肿瘤与上腔静脉、下腔静脉、降主动脉等胸腔内大血管关系密切。中心术前穿刺病理报告会诊提示:肿瘤符合畸胎瘤。 面对复杂的病情,林鹏教授提议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讨论,为小向制定最佳诊疗方案。很快,手术麻醉科赖仁纯副主任医师、张天华医师等相关学科专家与胸科专家团队针对小向的病情进行了全院多学科会诊,大家围绕肿瘤性质、手术指征、手术治疗方式、术中麻醉风险、各种险情的应对和策略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等诊治难点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 最终的会诊意见是,小向诊断右侧胸腔畸胎瘤明确,肿瘤巨大,危及生命,化疗不敏感,手术治疗是唯一选择,但肿瘤压迫右肺及纵隔脏器,手术风险极高,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较大,在征得小向父母同意后,林鹏教授第一时间为小向安排了手术。 小向术前影像结果显示,右侧胸腔巨大肿瘤,压迫心脏移位 直面难题, 中肿专家成功“拆弹” 4月15日上午,林鹏教授主刀、各学科专家密切配合,开始为小向做手术。专家团队经胸骨正中劈开+右前外侧L形切口进胸,探查发现与术前预估一致,肿瘤占满了整个右侧胸腔,右肺几乎完全受压萎陷,纵隔偏移明显,肿瘤与周围胸壁、膈肌、肺、肺血管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和心包之间存在广泛而复杂的粘连,术中无法完全暴露重要的血管和肿瘤的基底。所幸没有发现肿瘤侵犯小向的重要血管等结构。 更为危险的是,肿瘤与胸壁粘连严重、肿瘤营养血管丰富、分离过程中创面出现了广泛渗血,对于中肿医护团队而言,这是一台非常不简单的手术。林鹏教授考虑到分离过程中创面出血量会比较大,须尽快移除肿瘤,进行创面止血。由于术中发现因患侧膈肌萎缩、发育不良如纸薄,林鹏教授给小向做了右侧全膈肌补片重建加固。 考虑到小向病情特殊且凶险,手术麻醉科赖仁纯副主任医师在术前就为小向制定了个性化的麻醉方案。因巨大肿瘤的压迫导致呼吸困难,小向的术前血氧饱和度只有50-60%,且无法平躺在手术台上,只能采取头高右侧卧位,在给予充分的面罩吸氧后,马上快速进行诱导气管插管术。手术前在小向的右侧颈静脉和右侧股静脉分别置入静脉双腔导管,术中经四条静脉通道快速输注血制品及晶、胶体溶液,术中共输红细胞27.5U,冷沉淀20U,血浆ml,晶体2.5L,胶体2.5L。因存在复张性肺水肿,小向的气道内出现大量透明泡沫痰,术中赖仁纯副主任医师间断地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吸引,清除气道分泌物。最终,在手术麻醉科赖仁纯副主任医师、张天华医师及输血科团队的协助下,林鹏教授团队成功帮小向摘除了巨大畸胎瘤,在手术完成那一瞬间,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术后切除肿物 快速康复, 少年重获新生 术程顺利,术后小向带着气管插管被送至ICU进一步接受监护治疗。小向又面临着新的考验:能否顺利脱离呼吸机,术后感染能否得到控制……这些成为了中肿医护团队最挂心的问题。 术后第一天,小向无不适主诉,生命体征平稳,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为预防左肺肺水肿,林鹏教授预见性地使用利尿药及激素。 术后第二天,小向生命体征平稳,但仍需呼吸机辅助通气。对此,林鹏教授联合重症专家团队再次进行了多学科会诊,根据病情特点制定了详细的围术期管理方法,并根据其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充分展示了中肿多学科协同作战、重症救治能力强的优势。在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小向的左肺功能慢慢恢复正常,术后感染也很快得到控制。 术后第四天,小向的气管插管顺利拔除,脱离呼吸机自主正常呼吸,避免了进一步切开气管的损伤,成功转回病房。回到病房后,胸科医护团队为小向进行个性化术后康复训练指导,小向稳步康复。 林鹏教授检查小向伤口愈合情况 4月23日,在医生团队的用心治疗和护理团队的悉心护理下,小向终于出院了。 这个18岁的小伙子可以再次昂首挺胸地迎来风华正茂的青春。 术前对比术后影像结果,巨大肿块完全消失 小向术后肿物病理结果出来,最终诊断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接下来林鹏教授团队将继续为小向的治疗提供指导。 小向术后肿物病理结果 小can说cancer: 纵隔畸胎瘤是胚胎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纵隔肿瘤,发病率约(0.1~0.2)/10万,见于成年人,好发于30岁以下的青壮年,占成人纵隔肿瘤的15%~18%,儿童为24%。大部分畸胎瘤为良性,病程较长,10%左右畸胎瘤为恶性。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但恶性者男性占绝大多数。 纵隔畸胎瘤的临床表现多见早期病变较小可无症状,随着肿物体积增大出现压迫症状,继发感染和恶变,会产生相应的症状、体征:如胸闷、气促、声音嘶哑;体表局部肿块;面、颈和上胸部肿胀;反复发作的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心脏压塞等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胸部X线及CT所见,可以得出纵膈畸胎瘤的诊断。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治疗畸胎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文/胸科罗彬、陈丽蓉、黄小玲 编辑/赵现廷、熊森林审核/陈鋆审核发布/文朝阳、韦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yy/113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