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190828/7422870.html “跨区”栓塞技术是对颅内特定不规则动脉瘤作适当分区,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跨区域成篮,依次对不同瘤区进行栓塞。 双微导管跨区栓塞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术前、术中及术后不需要应用特殊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尤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患者,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传统双微导管技术分为两种:对单一瘤区动脉瘤,采用一导管成篮,另一导管填塞动脉瘤:对有2个分区的长形动脉瘤,采用两导管头端分别置于远近两瘤区并分别成篮,最终栓塞,此方式似为阶梯成篮。本文所施“跨区”栓塞术式有别于上述两种情况:将双导管置于远端瘤区,交替后退成篮,并使成篮弹簧圈在不同瘤区有所交集。对于不规则动脉瘤,尤其是宽颈动脉瘤,其子瘤及不同瘤区除应予以致密栓塞外,如何在无特殊辅助装置情况下较为满意地栓塞瘤颈.显得至关重要。双导管跨区栓塞技术实现了成篮及栓塞圈在不同瘤区交集。在处理瘤颈时显得更加从容、安全,有助于提高完全栓塞率,有效减少填塞圈逃逸。 然而不可否认.这种“跨区”栓塞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可能仅限用于某些特定形态的不规则动脉瘤,如呈花生或腊肠形状动脉瘤,主体附子瘤时要求子瘤体积相对较大等;其次,对适宜动脉瘤需制定出周密的栓塞策略,动脉瘤不同瘤区准确测量、弹簧圈直径及长短选择均会直接影响栓塞效果,故要求术者有临床操作经验;最后,对某些宽颈动脉瘤仍难以达到很高的完全栓塞率,术后需密切随访观察。 跨区栓塞、阶梯成篮及其它尝试可作为对传统栓塞技术的有效补充。但对颅内不规则小动脉瘤,不必刻意追求跨区、分区栓塞。避免操作过于复杂化。 病例: 患者女.64岁.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8h人院,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Ⅲ级,造影见左侧后交通动脉瘤(窄颈,但瘤颈较长)。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跨区成篮:①术前3D成像示假定动脉瘤为前后2个分区;②双导管置于远端瘤区;③第1个3D弹簧圈(3mm×8cm)大部分在远端分区内填塞,余一部分在近端分区内成襻(导管回撤至近端分区内),暂不解脱;④⑤第2、3个弹簧圈(2mm×4cm)于另一导管对远端分区填塞:⑥第4个弹簧圈(2mm×4cm)释放一部分襻于远端分区后,导管回撤至近端分区内成篮,暂不解脱;⑦解脱第1个弹簧圈,并用此导管填第5、6个弹簧圈(2mm×2cm,1.5mm×1cm),对近端分区继续致密填塞;⑧术后3D成像示动脉瘤未见残余瘤颈,达完全栓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xg/108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