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者寄语 “左侧后交通段动脉瘤合并左侧颈内动脉起始存在斑块狭窄,术中对导管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减少对附壁斑块刺激。Tethys?中间导引导管近端支撑力良好,操控性良好,对血管壁的刺激小,可以满足动脉瘤手术过程中对于通路建立的需求。 同时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大内腔的特点,对于该病例成功应用双微导管技术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提高成篮圈在动脉瘤腔内的稳定性,同时减少应用支架的几率。” 本期嘉介医院孙凯峰教授,分享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在动脉瘤治疗的应用,精彩不容错过。 病史简介患者基本信息 女性,77岁 主诉:突发头部、颈部疼痛1小时。 简要病史 既往史:有糖尿病病史,心脏支架植入2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1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颈部疼痛,当时未昏迷,后感头晕,伴恶心,无呕吐,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等。 入院查体情况 BP/mmHg,GCS评分:15分,神志清、精神差,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正常。言语流利,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颈韧,四肢肌力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 术前影像学检查 入院CT检查: 蛛网膜下腔出血。 患者主动脉弓造影显示: 主动脉多发硬化斑块,头臂干、左侧颈总动脉及左侧锁骨下动脉起自主动脉弓,左侧颈内动脉斑块形成,右侧锁骨下动脉垂直发自头臂干,双侧椎动脉对称。 造影显示: 右侧颈总动脉显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A1缺如。左侧颈内动脉造影显示前交通开放,双侧大脑前动脉显影,颈内动脉后交通段狭窄约70%,后交通动脉处可见囊状突起,大小约3.6mm×3.0mm,大脑后动脉显影。左侧锁骨下动脉造影显示双侧大脑后动脉显影。 治疗经过术前讨论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行脑血管造影已明确左侧后交通动脉瘤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讨论后一致认为该动脉瘤为本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需进行干预治疗,根据患者当前状态首选介入栓塞治疗。术前诊断左侧后交通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心脏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高血压病。手术方式左侧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手术过程6F70cmcook长鞘 cm多功能单弯导管 6FcmTethys?中间导引导管 headway17微导管 Tracess14导丝 弹簧圈:Hypersoft 手术过程1常规准备,消毒双侧腹股沟区,选择右侧腹股沟韧带下方约1cm、动脉搏动明显处为穿刺点,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6F长鞘。经右股动脉送入6FcmTethys?中间导引导管,行左侧颈内动脉正、侧、旋转多角度造影。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到位2造影显示: 左侧颈内动脉造影显示左侧后交通动脉起始可见囊状突起,向后,大小约3.9mm×3.8mm,考虑为本次出血原因,决定行动脉瘤栓塞术。中间导管到颈内动脉岩段,选择功能位,应用双微导管,垂直塑形后送入动脉瘤腔内,分别应用弹簧圈4mm×5cm、3mm×8cm成篮满意,行造影检查示成篮良好,动脉瘤完整,依次送入2mm×6cm弹簧圈、1.5mm×4cm弹簧圈、1mm×4cm弹簧圈2枚、1mm×2cm弹簧圈,分别造影显示动脉瘤填充良好,最后不显影。分别行正位、侧位造影显示动脉瘤充填满意,结束手术,拔出微导管、导引导管。 弹簧圈填塞术后造影情况填塞结束复查。 病例总结 1 该病例为左侧后交通段动脉瘤,既往心脏支架植入病史,该病人主动脉弓呈二型弓并且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存在斑块狭窄,术中对导管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并且需要减少对附壁斑块刺激。术中应用双微导管技术能够提高成篮圈在动脉瘤腔内的稳定性,同时减少应用支架的几率,该病例成功应用双微导管技术,避免了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利于患者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2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近端支撑力良好,操控性良好。头端柔软,跨越血管弯曲的能力强,可到达更远距离,术中稳定性好,对血管壁的刺激小,支撑力好。同时顺应性良好,不易变形。内管腔通过双微导管通过性良好,同时导管头端具有良好可视性。 术者简介孙凯峰 医院 神经外科副主任、主治医师。济宁市医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济宁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山东省脑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及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委员。济宁市优秀青年岗位能手、济宁市新长征突击手、金乡县第五届优秀科技工作者、济宁医学院优秀带教老师等、获得山东省医学科技三等奖、金乡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擅长颅脑创伤、急性脑卒中、神经血管介入及手术治疗及神经重症病人处置工作。扫码查看嘉介谈往期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脑医汇App(原神介资讯App)“短视频”功能全新上线,碎片化时间学习内容,长按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