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octorX.

编辑:DoctorX.

“病灶区有流空血管”

“血管流空信号消失了”

“血管病变,必须MRA才能看”

这是实践中经常听说过的三句话。

哪个序列的流空信号?T1WI,T2WI,T2*WI……

流空信号只能用于判断血管闭塞么?

血管病变,必须扫MRA才能发现、诊断么?

这三个问题好多人未见得能回答得好!

本篇就让我们共同学习这些内容吧。

一.流空效应简单原理

如果血流方向垂直或接近垂直于扫描层面,当施加90°脉冲时,层面内血管中的血流和周围静止组织同时被激发。

当施加°聚焦脉冲时(TE/2),层面内静止组织受到激发发生相位重聚而在TE时刻产生回波。

被90°脉冲激发过的血液在TE/2时间内已经离开激发层面,不能接受°脉冲,不产生回波。

而此时层面内血管中为TE/2时间内新流入的血液,没有经过90°脉冲的激发,仅接受°脉冲的激发,也不产生回波,因而血管腔内没有MR信号产生而表现为“黑色”,这就是流空效应。(图1)

在一定范围内,TE/2越长,流空效应越明显。

图1.A、B为流空效应原理示意图,用灰色表示静止组织,黑色条表示扫描层面,圆管表示血流,血流方向垂直于扫描层面。

A.示90°脉冲激发了层面内的血流和血管周围的静止组织;

B.示°脉冲施加时,层面内静止组织能够接受°脉冲激发产生信号;原来接受过90°脉冲激发的血液已经流出扫描层面,不能接受°脉冲因而不能产生信号;而这时层面内血管中新流入的血液没有经过90°脉冲激发,仅接受°脉冲也不能产生信号,因而层面内的血流区表现为无信号。

——杨正汉,《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P-

实际上,流空效应不仅仅与TE/2有关,观察区域血流本身流速、扫描层厚、扫描序列也与之密切相关。

图2.不同流速血流流空效应示意图

由图2中可以看到,同样的序列、层厚、TE/2时,高流速血流较低流速血流容易出现流空效应。

从图2中公式可以看出来,同一序列,层厚越薄,越容易出现流空;TE/2越长,越容易出现流空。

由于只有自旋回波或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才采用°重聚脉冲,因此,流空效应只出现于自旋回波或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事实上,流动的非血流物质(如脑脊液、输尿管尿液等)也同样适用于流空效应。

自旋回波或快速自旋回波序列中,T1WITE≤30ms,经常是≤15ms,而T2WITE≥60ms,经常是≥80ms,所以同样的层厚,同样的区域,T2WI较T1WI更容易出现流空效应。

实践中我们发现,头颅MRI,T2WI血管基本上会出现流空;而T1WI可出现,也可不出现,甚至T1WI增强也一样。

因此,我们评估头颅MRI流空效应时,常以T2WI为基准。

图3.各个序列血管信号比较

二.应用

流空效应主要应用于血管(动脉、静脉、静脉窦)相关疾患,如血管增多,血管减少,血管狭窄、闭塞,瘤样扩张或囊状凸出等。

其基本原理是基于流空效应是否出现或消失,或者不应该出现流空效应的区域出现了。

我们就是根据这一点来判断是否为快速流速血流的血管,或血流非常缓慢、血管闭塞等。

注意,影响流空效应的几个因素中,我们最容易控制的,就是层厚了。薄层T2WI更容易检出细小的流空血管,这就是我们经常选用该序列的原因。

流空效应尚需与T2WI低无信号的钙化、气腔等结构区分。

颅内血管结构(动脉、静脉、静脉窦),6mm层厚的T2WI,除了一侧性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可不流空,其他均应出现流空,否则应考虑异常,进而综合分析。

实践中,我们根据流空效应发现、诊断的脑血管疾患并不少,因为并不是每个头颅扫描的均扫MRA,而此时血管疾患非常容易被漏诊!

实践中,我们根据流空效应辅助3DTOFMRA诊断的脑血管疾患,也不少,而且更准确。

1.血管狭窄或闭塞

动脉流空信号消失,可能是次全闭塞、闭塞,也可能是血流缓慢。

流空信号存在、完整,至少可以说明血管没问题。

平扫发现、诊断颈内动脉颅段、椎基底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伴或不伴侧枝血管形成,并不少见。

实践中这类疾病非常容易被漏诊。

例1.基底动脉闭塞,伴桥脑超急性脑梗死。53岁男性,外伤卧床患者,诉头晕、左侧肢体无力2小时。

例2.左侧椎动脉末段、左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闭塞。70岁男性,头晕半月余,加重2天。

例3.右侧颈内动脉颅段闭塞,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例4.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伴右侧分水岭梗死。53岁男性,头晕伴左侧肢体乏力8小时余。

例5.右侧大脑中动脉A2段重度狭窄、闭塞,支配区急性脑梗死(未上图)。

2.血管减少

血管减少伴发于近端血管重度狭窄、闭塞。

例4.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伴右侧分水岭梗死。53岁男性,头晕伴左侧肢体乏力8小时余。

3.血管增多

血管增多指原不应出现流空血管的区域,出现了异常的流空血管。

常见的有发育性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侧枝循环,等等。

例6.右侧额部动静脉畸形。27岁男性,8天前无明显诱因下突发抽搐,伴短暂意识障碍。

例7.右侧中央后回小血管畸形(小AVM)伴出血。男性,15岁。左上臂及左面部麻木3天。

例8.右侧小脑半球混合型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发育性静脉畸形)。男性,39岁。反复枕后疼痛4个月,共发生3次,搏动性疼痛。

例9.左侧基底节区、丘脑发育性静脉畸形,平扫容易误诊。详情请参阅:即时学习

即时病例

由于静脉流速的不同,发育性静脉畸形并不总是表现为流空信号,此时容易漏诊、误诊。

发育性静脉畸形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畸形,多无症状。

例10.硬脑膜动静脉瘘,伴脑实质引流。83岁女性,意识障碍伴右侧肢体乏力10余天。

例11.左侧小脑幕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

例12.右侧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非常容易漏诊。34岁女性,头痛3个月。

动静脉瘘常表现为血管增多,相应区域脑实质常伴胶质增生、钙化、铁质沉积。

例13.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并侧枝循环形成。66岁女性,四肢震颤3年余。

例14.烟雾病。男性,29岁。反复头晕头痛6年余,近期反复发梦。

4.瘤样扩张或囊状凸出

脑动脉走行区的球形高密度/流空样信号灶,首先必须排除是否动脉瘤。

小的动脉瘤非常容易被漏诊,薄层T2WI有助于检出、诊断。

影像要点是寻找凸出于管腔的囊袋状流空信号灶(类似于常见的十二指肠憩室),连续层面、不同角度观察,有助于与折曲/纡曲的血管鉴别。

大动脉瘤平扫容易发现,仅需要鉴别诊断就行了。血栓形成或伴出血(假性动脉瘤形成)时,容易被误诊。

相同序列,不同层厚、角度,同一瘤腔可表现不一样的影像,这一特性,可用来与其他病变鉴别。

流空效应并不适用于梯度回波序列,因此3D扰相梯度回波序列(philips:3DT1-FFE)增强,血管不会出现流空,而是强化。这也是CEMRA的成像基础。

而增强T1WI与T1WI一样,也可能出现流空,也可能不流空,因此增强T1WI和3DT1-FFE,瘤腔强化模式是不一样的。这种“不匹配”模式,是动脉瘤的特征性影像。

例15.意外发现的颈内动脉瘤。女性,31岁。眩晕、耳鸣8年。行内耳MRI,发现左侧颈内动脉囊状动脉瘤,继而补充3DTOFMRA。

例16.左侧大脑中动脉颞极区动脉瘤。女性,42岁。脑外伤入院,CT示左侧颞极内侧稍高密度结节。详情请参阅:即时学习

即时病例

例17.左侧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囊状)伴附壁血栓形成。男性,36岁。头晕一周。

例18.双侧颈内动脉瘤,左侧血栓形成。51岁女性,突发上睑下垂。

例19.左侧蝶筛气房,mimic脑动脉瘤。女性,80岁。突发言语不清伴肢体无力6h。

例20.前床突骨化,T2WImimic脑动脉瘤;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梭形动脉瘤少见,表现为瘤样扩张。范围较广时,则可为蛇形动脉瘤。

颅内夹层动脉瘤并不少见,容易漏诊、误诊。

例21.左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49岁男性,突发眩晕伴恶心呕吐3小时余。

例22.76岁男性,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1天入院。右侧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右侧丘脑血肿。

5.其他

血管母细胞瘤

血管母细胞瘤的一个特征性影像就是有增粗血管供血,其特异性比“大囊小结节”远远高得多。

薄层T2WI有助于小结节细小流空血管的检出。

例23.颈髓血管母细胞瘤。男性,58岁。左上肢麻木不适1月余。

例24.左侧小脑半球实性血管母细胞瘤。40岁男性。

例25.多发血管母细胞瘤(VanHippel-Lindausyndrome)。22岁女性,头晕。

颈静脉球瘤

颈静脉球瘤的一个特征性影像就是“椒盐征”:T1WI、T2WI肿瘤内等或高信号背景内混杂多发点状、条状流空血管影(高流速),增强显著强化。

特定的部位,也是颈静脉球瘤的诊断要点之一。

例26.左侧颈静脉球瘤,典型的“椒盐征”。

小结:

与流空效应密切相关的因素:有观察区域血流本身流速,扫描序列及其TE/2,扫描层厚。

评估流空效应以T2WI为准,T1WI可出现流空,也可不出现,甚至T1WI增强也一样。

流空效应并不适用于梯度回波序列,因此3DT1-FFE增强,血管不会出现流空,而是强化。这也是CEMRA的成像基础。

而增强T1WI与T1WI一样,也可能出现流空,也可能不流空,因此增强T1WI和3DT1-FFE,瘤腔强化模式是不一样的,这种“不匹配”模式,是动脉瘤的特征性影像。

薄层T2WI有助于细小流空血管的检出,这也是我们常用的评估流空效应的序列。

流空效应主要应用于血管(动脉、静脉、静脉窦)相关疾患,如血管增多,血管减少,血管狭窄、闭塞,瘤样扩张或囊状凸出等。

根据流空效应发现、诊断的脑血管疾患并不少。

根据流空效应辅助3DTOFMRA诊断的脑血管疾患,也不少,而且更准确。

血管母细胞瘤的流空血管相对“大囊小结节”,特异性高得多。

“椒盐征”是颈静脉球瘤的特征性征象。

关键词:流空效应;MRI;动脉瘤;脑动脉闭塞;烟雾病;夹层动脉瘤;血管母细胞瘤;椒盐征

喜欢请点赞,分享朋友圈,也是另一种赞赏

Themoreweshare,Themorewehave

每个人都是天才,只要找到自己最擅长的出发点。

“东江影像”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yy/92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