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女性,20岁

主诉:发现右颌下肿物3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3月前洗脸时发现右侧颌下肿物。为求进一步诊治来院就诊。该患发病以来,无咳嗽、咳痰;无发热、胸闷、气短、胸痛;无饮水呛咳、声音嘶哑;无进行性消瘦、午后低热、夜间盗汗等。食欲较好,精神休息较好,体力较好,体重无明显变化,二便正常。体查示双侧颌面部不对称,右侧颌下肿物明显,大小约为4cm×3cm,类圆形,边界清楚,可活动,无压痛,质地中等。

既往史:无。

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0.2%(参考值0.4-8),中性粒细胞#6.4(参考值1.8-6.3),单核细胞#0.78(参考值0.1-0.6),红细胞平均体积78.8(参考值82-),平均HGB含量(参考值27-34)。

超声:无。

CT/MRI扫描:颌面部MR检查:MR检查设备为SIEMENSSkyra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20通道相控阵头颈联合线圈。患者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鼻咽腔至锁骨上窝,行颌面部MR平扫+增强,扫描层厚5mm、层间隔1.5mm,FOVmm×mm,矩阵×;常规行横断面TSET1WI(TRms,TE9.5ms)、TSE序列轴位T2WI(TRms,TEms)+脂肪抑制冠状位T2WI(TR0ms,TE94ms)。MRI平扫结束后,静脉注射MR对比剂后行MRI动态增强及延迟增强扫描,常规行脂肪抑制横断面和冠状面T1WI。

查体:无。

二、病例问答挑战

问题一

医看

答案解读:D

解析:该病例多发,分别位于右侧下颌骨及颈间隙区,边缘欠光整,下颌骨区病变前后跨右侧下牙槽骨,内可见囊实性成分及液液平面;颈间隙区病变(颌下腺与胸锁乳突间)大部分呈囊性,内可见分隔。

问题二

在所提供MR图像上,对病变诊断最有价值的征象是(单选)?

AT2WI高低混杂信号

BDWI扩散不受限

C增强扫描内部不均匀强化

D囊实混合性,动态增强曲线“平台型”

答案解读:D

解析:MR平扫“单发或多房囊性、囊实性”是成釉细胞瘤的特征性表现,肿瘤实性成分在T2WI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囊性成分表现为高信号,增强后边缘强化,在组织学上对应结缔组织包膜。

问题三

根据所提供及病史及MR资料,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A淋巴管瘤

B成釉细胞瘤

C神经源性肿瘤

D第二鳃裂囊肿

答案解读:B

解析:下颌区多发囊实性及囊性病变,累及下颌骨牙槽突及颈间隙,DWI未见明显扩散受限,首先排除恶性肿瘤及感染性病变;患者为成人,排除淋巴管瘤;MR检查显示病变发生部位及信号特点,从一元论角度可以直接考虑造釉细胞瘤的诊断,累及颈间隙的病变需与常见的腮裂囊肿、神经源性肿瘤进行鉴别,结合CT检查可协助累及下颌骨骨质破坏的情况。

三、诊断分析思路

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

MRI平扫可见右侧下颌骨及颌下间隙(颌下腺与胸锁乳突肌)不规则分叶状囊实性及囊性病灶,大小分别为4.9cm×2.5cm×3.9c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及2.7cm×3.3cm×3.7c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其内信号不均匀,囊性成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实性成分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囊性成分ADC图呈高信号,实性成分ADC图呈等信号;右侧下颌骨牙槽突受累,病变邻近组织受压。MRI增强后,病灶均呈不均匀性强化,强化部分为实性成分,囊壁可见强化,提示该占位病变的血供一般。两个病变可能为同源性病变,因此应该采取“一元论”诊断思维进行分析更为合理。

本病例的读片思路

1)发现病变与认证:本病例MRI扫描清晰地显示病变部位,边界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病变主体位于下颌骨周围及颌下腺与胸锁乳突肌间隙,横轴位示下颌骨病变前后跨下颌骨牙槽突形成块状影,冠状位示右侧颌下腺与胸锁乳突肌间隙病变呈多囊性;MRI增强扫描十分必要,一是易于显示和鉴别病灶与血管结构,二是有助于判定病灶的血液供应情况,动态增强曲线可见病变轻度强化,呈平台型。本病例基本征象为多发、不规则分叶状、边缘清晰、信号不均匀、长T1长T2、DWI扩散不受限和轻度不均匀强化的占位性病灶。

2)定位诊断:定位诊断的含义,一是确定病灶位于什么部位,二是明确病灶可能来源于什么组织结构。对于本病例来说,病灶位于下颌骨及颈间隙,其来源可能为骨质、神经、血管、淋巴和脂肪等。因此本病例的定位较明确,定性诊断困难不大,对病灶的组织来源的判定及是否用“一元论”来解释病变更为关键。

3)定性诊断:本病例特点为临床上20岁年轻女性,病史3月余,基本无颈部相应症状及体征,MRI信号典型的特征是分隔及囊实混合性,因此定性诊断没有太大难度。单从患者年龄和病灶MRI表现来说易考虑为良性病变,如造釉细胞瘤或脉管源性病变等。因此,本病例术前正确诊断的可能性与概率是较大的。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本病例的特点为年轻女性患者,病史3月余,以发现颌下肿物来诊。MRI上为多发病灶,表现为边缘光滑的不规则囊实性及多囊性肿块影,病变有多发分隔、周边伴有分叶,DWI和ADC图示肿块未见明显扩散受限,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轻度强化,提示病灶内部的血供不丰富。本病例术前考虑为良性病变,诊断为“造釉细胞瘤”。

鉴别诊断

1)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是颌面部较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牙源性肿瘤,好发于10~39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多发生于磨牙-下颌角区,肿瘤生长缓慢,主要沿下颌骨长轴膨隆生长,早期无明显症状,继发感染可出现疼痛、肿胀等。CT主要表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单房或多房的囊状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晰,可见骨质硬化缘,囊内不含牙齿。MRI表现为单房或多房的囊性瘤体,T1WI低信号,T2WI低或稍高信号,增强后无强化,合并感染可见边缘囊壁强化。牙源性角化瘤不含实质成分,沿颌骨长轴生长,膨胀程度轻,囊内含角化物,其T2WI信号低于成釉细胞瘤,因此,结合病变生长特点及MRI表现可资鉴别。

2)侵袭性纤维瘤:又称硬纤维瘤、肌肉腱膜纤维瘤或韧带样型纤维瘤,起源于肌肉深筋膜和腱膜等富含胶原纤维成分的纤维组织,属良性肿瘤,局部呈侵袭性生长,复发率高,无远处转移,常发生于腹直肌,头颈部者少见,约占12%~15%,青壮年多见。临床表现为局部硬包块、受累肌肉功能障碍、疼痛等。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MRI表现为以胶原纤维为主区域,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度强化;以细胞成分为主区域,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DWI扩散受限呈高信号;肿瘤无坏死及瘤内出血;肿瘤呈浸润型生长,可累及颈间隙多个结构。侵袭性纤维瘤不累及骨质,MRI利于肿瘤检出,增强有助于判断肿瘤边界及浸润范围,无囊性成分可与单房或多房、囊性或囊实性成釉细胞瘤鉴别

病例供稿:医院王斐斐

专家点评

该例病变主要位于右下颌骨体部,向颊舌侧膨隆,并且囊实成分相间。成釉细胞瘤主要的检查手段是全景和增强CT检查,多房成釉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颌骨膨隆(颊舌侧均膨隆,以颊侧为甚),囊实相间,不均匀强化,多房,分房不一,相邻牙根吸收。当需要进一步分析肿瘤成分时,才进一步做磁共振检查。成釉细胞瘤为最常见的来自牙源性上皮的颌骨中心性肿瘤,可恶变为成釉细胞癌。成釉细胞瘤的X线中表现有4种类型,其中以多房型最多见,其次为蜂窝型、单房型,局部恶性破坏型最少见。多房型以大房为主,房隔清晰,分房大小相差悬殊,边缘有切迹及有密度增高的线条。肿瘤含牙或不含牙,骨密质压迫变薄呈膨胀变化,以唇颊侧为甚,牙可被推移位,牙根呈锯齿状或截根状吸收。而多房性囊肿分房大小均匀,成釉细胞大多是大小相差悬殊;多房性囊肿常使牙及牙根移位,偶有压迫吸收,而成釉细胞瘤可使邻牙侵蚀呈锯齿状吸收。多房性囊肿没有实性成分,而该病变常有实性成分,当实性成分较多时,需要MRI评价有无恶变的可能。该病变属临界瘤,局部呈浸润性生长,手术时尽量完整切除病变。

点评专家:医院放射科夏爽教授

医看

参考文献:

1.徐坚民,张丽香,扬忠.颈部间隙囊性肿块的CT和MRI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11(21):-.

2.郭学军,刘鹏程,王成林,等.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相关性分析.临床放射学杂志.,25(11):-.

3.陈德华,曹代荣,游瑞雄,等.颌骨造釉细胞瘤的影像学对比分析.临床放射学杂志.,33(9):-.

4.ArijiY,MoritaM,KatsumataA,etal.Imagingfeaturescontributingtoameloblastomasandkeratocysticodontogenictumours:logisticregressionanalysis.DentoMaxilloFacialRadiology,,40:.

5.张洪标,吴炯松,吕铭,等.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影像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4(31):-.

6.MeazzaC,BisognoG,GronchiA,etal.Aggressivefibromatosisinchildrenandadolescents:TheItalianexperience.Cancer,,(1):-.

长按图片,识别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好不好
土方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xg/54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