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前瘘管 你们知道耳朵上的小眼儿 是怎么来的吗?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为第1、2鳃弓的耳廓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所致。瘘管的开口很小,多位于耳轮角前;少数可在耳廓的三角窝或者耳甲腔,平时可无症状,甚至一生无感染或自觉症状,不以为疾,可通过药物、手术方式改善,一般较佳,但瘘管根部未完全切除可复发。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与染色体有关的遗传性疾病,多数与家族遗传有关,尤其是双侧发病的患者,但具体致病基因尚不明确。本病好发于有家族遗传史人群以及长期处于致畸环境中人群,可由环境因素诱发。国内每人中,约有1.2人发病。但是由于大部分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无症状,或者症状严重后才就医,该病实际发病概率可能更高。该病约80%患者为单侧发病,男性略少于女性,一半以上患者与家族遗传有关。 耳前瘘管瘘口多位于耳轮脚前,另一端为盲管,深浅、长短不一,还可呈分枝状。瘘管多为单侧性,也可为双侧。管腔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具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等,故挤压时有少量白色黏稠性或干酪样分泌物从管口溢出。大部分患者可无症状,一般表现为耳轮前方皮肤上有一小孔,挤压可见有白色皮脂样分泌物,带有臭味,偶伴瘙痒,部分感染时间长的患者可出现瘘口周围皮肤红肿、溃烂、溢脓的症状,或形成数个溢脓小孔,瘘管较长、伸展较远者,如深部发生感染,可在远离瘘口处发生脓肿。感染反复发作者,皮肤易瘢痕化。此病可并发有耳廓畸形、耳廓软骨膜炎、软骨坏死。 就医指征:1 发现耳轮前方皮肤上有一小孔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瘘口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疼痛及时就医。 瘘口周围皮肤肿胀、隆起、皮肤多处破溃并溢脓情况应立即就医。 Say:NO!耳前瘘管未感染时,一般无症状且无需处理,需多注意观察。当瘘管感染后,会出现红肿、疼痛、流脓等症状,应尽快到耳鼻喉科、整形外科就医,做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和肾功能检查确诊。此疾病需要与第一鳃瘘、淋巴结炎进行鉴别。 在急性感染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对已形成脓肿者,则应先切开引流,待感染控制后,再行瘘管切除术。 术前注少许亚甲蓝于瘘管内,并用探针为引导,将瘘管及其分支彻底切除,以免复发。 治疗周期先天性耳前瘘管多数患者短期治疗即可,但瘘口周围形成脓肿者,予以切开引流后,需要长期、定期、频繁换药,直至感染消退,切口愈合。 预后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多数经过治疗可达到痊愈的效果,不影响自然寿命,但各种原因导致瘘管根部未完全切除者术后会复发。该疾病可有皮肤瘢痕化的后遗症,切开引流患者医院换药,直至切口愈合。 日常护理: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需要注意避免进行游泳、跳水、潜水等运动以及异物戳小洞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该疾病进行清洁时,需要把水擦干净以及孕妇避免接触致畸剂,以免胎儿产生先天性耳前瘘管。 不能用异物戳小洞,瘘管出现分泌物时,可用酒精棉球擦拭,瘘管发生感染后,不要自行挑破脓肿。避免挤压,注意瘘管清洁卫生,防止发生感染。 先天性耳前瘘管为先天性病情,因此无特异性预防方式,但该病可能与致畸剂有关,通过避免孕妇受到致畸剂影响,可能能降低新生儿发病的几率。文字、编辑:王薇 专业审核:尤建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wh/93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