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白癜风怎么办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883718.html

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多为血泡样动脉瘤,有报道约占83%,有假性动脉瘤的特点。诊断困难,治疗过程凶险,术后再出血率高,预后差,而保守治疗病人几无生存可能。

病例简介男患49岁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Hunt-Hess1级。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CTA检查显示右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

对于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的治疗,目前尚无公认的治疗方法。

①手术治疗:动脉瘤夹闭、包裹、包裹?夹

闭等。

②介入治疗:单纯栓塞、支架辅助栓塞、球囊

辅助栓塞、血流导向装置及覆膜支架等。

我的思考--病人是破裂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的可能性较大,并且载瘤动脉有痉挛。由于没有真正意义的瘤颈,手术的结果可能是术中夹闭的瘤颈撕裂,动脉瘤破裂,如果进一步载瘤动脉重建又会导致狭窄,预后极差。因此,结合病人家属的意愿及影像学结果,决定支架辅助栓塞。

造影后发现动脉瘤较昨日增大,5.3*4.93.1*2.1.我心里负担剧增,这不是血泡样动脉瘤的节奏吗?虽然不能确定,但也应按血泡样动脉瘤对待。与病人家属沟通后,我再次确定了冒险的理由--信任与理解。

Traxcess14微导丝导引Headway21支架导管到位。支架导管保护动脉瘤颈开口。

这个塑形,遇到小困难,微导管很难进入动脉瘤内。重新测量和评估微导管在载瘤动脉的着力点。微管不能顺利进入动脉瘤内的原因在于,第一次塑形点1的弯曲不够,导管头端难以控制,点2的着力点不对。点3到微管头端的距离很重要,长--易导致动脉瘤破裂,短--导致在填圈过程中,导管头端弹出。

微导管重新塑形,更换Synchro-14微导丝,再试试。

微导丝导引微导管,越过动脉瘤,部分退出微导丝,回撤微导管,轻松进入动脉瘤,管头位置非常满意。

进入填圈阶段,注意输送轻柔,圈的选择宁小勿大。我先选择1个蓝圈MicroP-lex-6Cosmos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jg/108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