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四肢海绵状淋巴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来经高频超声检测的16例四肢隆起性病变的临床资料。

结果共检出的16例软组织病变中海绵状淋巴管瘤6例,海绵状血管瘤10例。结论高频超声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多方位扫查的特点,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及特征,并能准确判断四肢内肿块为液性或实性,及肿块的血流特点等,为准确判断肿块的组织学来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高频超声;四肢;海绵状淋巴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总结分析我院7年来经高频超声检测的16例四肢隆起性病变的临床资料。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我院对16例海绵状淋巴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术前诊断、术后跟踪。其中海绵状淋巴管瘤6例(男6例,平均年龄46岁,位于上肢2例、下肢4例),海绵状血管瘤10例(男4例,平均年龄40岁,位于上肢3例、下肢1例;女6例,平均年龄41岁,位于下肢6例)。

2.使用仪器我们用东大阿尔派Nas-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2-D成像,选用2-D成像探头(频率7.5MHz)。

3.方法在四肢病变检查部位上涂抹超声耦合剂后,将探头分别横向、纵向观察并进行2-D成像。

二.结果

共检查16例患者中,其中海绵状淋巴管瘤6例,海绵状血管瘤10例。全部病变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

三.讨论

海绵状血管瘤亦称血管错构瘤。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海绵状血管瘤一般在真皮内发展,后期也可能累及表皮。临床上为圆形、扁平形或不规则形。高出皮面的结节状或分叶状肿瘤。超声显示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可见有高回声分隔。血管瘤边界规整、清晰,回声一般规则、清晰、透声性好。

海绵状淋巴管瘤是来源于淋巴系统的肿瘤,大多数可能是错构瘤性畸形,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的扩张,有的呈大的海绵状腔隙,或大的单一囊肿。超声显示为混合性回声的病变,其薄壁、清晰、内为无回声,有强回声分隔。淋巴管瘤的囊腔比较大,呈多房性,房腔相互连通。

被检海绵状血管瘤10例中,男4例,位于上肢3例、下肢1例;女6例,位于下肢6例;在检测中8例呈低回声、呈结节状;2例呈无回声、呈分叶状,并有分隔。海绵状淋巴管瘤6例中,男6例,位于上肢2例、下肢4例;在检测中6例均呈无回声形态欠规则,一较大的囊肿和多个小囊肿,部分呈分隔状。

淋巴管瘤应与海绵状血管瘤相鉴别,借彩色多普勒检查后者可见丰富点状及棒状血流信号,探头加压可见管状结构内有反向流动的彩色血流信号,而前者无回声区内却无血流信号,仅在分隔处可见到少量点状血流信号。

高频超声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多方位扫查的特点,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及特征,为判断病变的组织学来源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彩色多普勒则有助于显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作为首选的辅助检查手段。

(作者:李振坤单位:黑龙江医院功能科)

参考文献

张缙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白癜风诊疗指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hl/60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