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第5版

第6章常见疾病的介入放射学治疗常规

6.1神经系统疾病

6.1.4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国医学界和老百姓习惯将颅内动脉瘤称之为“赵本山病”,因小品艺术家赵本山曾患本病,并在出血急性期获得成功介入栓塞治疗而得名。

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有非常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大量病例观察证实,脑动脉瘤一旦发生过破裂出血,不积极治疗消除动脉瘤,随访三年几乎毫无例外的全部死于再次破裂出血。少数瘤体扩大产生脑神经压迫损害。介入放射学可解脱钢圈栓塞术,极大地改善了动脉瘤的预后。

任何动脉瘤都不会自行消失,而是逐渐增大,增大的动脉瘤或破裂大出血,或压迫脑神经引起功能异常。脑动脉瘤一经发现,应尽早治疗。脑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要分秒不争的医院消灭动脉瘤,以防止再次出血。外科手术夹闭,介入栓塞都是可选择的消灭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出血后急性期介入栓塞,更具有优势。

早年,无法在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急性期手术夹闭或切除动脉瘤,故而对出血的动脉瘤都只好采取消极的保守治疗,即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搬动病人,严格控制血压。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这样的保守治疗一个月内再次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生率达28%左右。脑动脉瘤一次破裂出血保守治疗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达40%以上,再次破裂出血将使死亡率和致残率翻倍。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尽早介入栓塞或手术夹闭动脉瘤是降低死亡率和改善致残率最好的措施。

介入治疗

(1)术前常规准备传染病四项、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血糖、电解质、正位胸片、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全套和心电图。使用内支架辅助栓塞者,还要提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3~7d。

(2)术前特殊准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颅内动脉的血流;头颈部血管MRA或CTA,详细了解颈内外动脉、动脉瘤形态、瘤颈宽度和载瘤动脉;视力异常者进行视神经电生理检查,眼压测量等。破裂出血患者维护呼吸和心血管体征稳定,必要时使用呼吸机,保持生命稳定的情况下接受介入治疗。

(3)介入操作程序经皮经股动脉穿刺引入6F血管鞘,经鞘管引入5F猎人头导管完成全脑血管造影,建议采用等渗造影剂(对比剂)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完成造影后向病变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引入交换导丝,沿导丝送入6F导引导管至颅底水平。最经典的介入方法是单纯钢圈栓塞术,沿导引导管送入2.5~3.0F的微导管,微导管与微导丝配合下小心将微导管送至动脉瘤腔内,选择合适直径的三维钢圈、密切透视检测下缓慢送入动脉瘤内紧贴动脉瘤壁成袢呈立体网篮状,而后再送入直径较小的三维钢圈或柔软螺旋钢圈致密填塞动脉瘤,至动脉瘤内血液凝固血流消失。新型水膨胀钢圈、带纤毛钢圈可极大地增加栓塞效果,节省栓塞钢圈,节约治疗费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在全麻保证患者头部绝对不动的状态下进行。

内支架辅助钢圈栓塞术,脑动脉瘤的瘤颈较大,钢圈不能稳定于动脉瘤者使用本技术。前述先将微导管引入动脉瘤,而后引入另一根内支架微导管至动脉瘤远端载瘤动脉内,交换引入内支架,释放内支架覆盖瘤颈区域,而后完成动脉瘤内钢圈栓塞术。使用内支架者,要术中静脉注射和维持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替罗非斑)。

术后处理

抗凝治疗3d,强有力抗痉挛治疗2周,适当的营养神经和消脑水肿治疗。1个月拍摄头颅侧位片,了解钢圈位置及形态变化;1个月、3个月脑动脉MRA判断动脉瘤愈合情况。

更多精彩内容:

肺癌

大咯血

子宫肌瘤

子宫腺肌症

良性食管狭窄

硬脑膜动静脉瘘

颈动脉海绵窦瘘

食道癌及恶性食管狭窄

肾恶性肿瘤(肾癌与肾盂癌)

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

介入小科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是真是假
致力于白癜风的研究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fl/64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