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栓塞攻略之微导管塑形(七) 患者女性,6岁,体检发现颅内动脉瘤。.11.7DSA示双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不标准镜像型,右侧瘤较大,朝上方生长;左侧动脉瘤微小,朝后方生长,即传说中的眼动脉窝动脉瘤。 昨日(.11.1,周一,晴)行栓塞。先栓右侧眼动脉瘤,术前右ICA三维重建图像如下: 测量:瘤体5.6×7.5mm,颈宽5.10mm。拟定方案: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 载瘤动脉远端(预期支架远端着陆点)直径2.95mm,载瘤动脉近端(预期支架近端着陆点)直径.41mm,载瘤动脉眼动脉开口水平有一段扩张,直径达4.7-4.52mm。我准备选用.5×20的LVIS支架。为什么不选长度15的短款支架?是因为考虑到支架在载瘤动脉扩张处会有缩短,所以选长款;为什么不选直径4.5的的胖款支架?是因为担心直径偏大的LVIS在虹吸弯处不容易张开,所以选瘦款。 以左斜69°、汤4°为工作位。 前几回书的病例使用的微导管都是Echelon10,这回演示一把Headway17。一开始使用直头未塑形的Headway17微导管,自以为管头在瘤腔的位置会是这样: 哪成想实际是这样: 所以无论有多少经验,管头位置并不总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啊!撤出直头Headway17,管头塑成C形。说Headway17是1:1塑形,实际拔出塑形针后管头形状还是会有所反弹。 用Traxess14微导丝引导C形头的Headway17进入瘤腔,这回管头位置还算满意。 跨瘤颈释放LVIS.5×20支架后,经微导管送入首枚弹簧圈(CosmosComplex6-26)。 首枚弹簧圈分布满意。 送入第二枚弹簧圈(CosmosComplex5-22), 第三枚弹簧圈还是CosmosComplex5-22、 送入第四枚弹簧圈(CosmosComplex4-12), 第五枚弹簧圈(HypersoftHelical2-6)也是收尾弹簧圈,塞在瘤颈近心端。管头正好被顶出瘤腔。 术后工作位造影和蒙片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载瘤动脉畅通。 右斜5°、反汤16°造影显示动脉瘤不显影,蒙片可以看到LVIS支架的截面和圈在瘤颈处的马鞍状压迹。LVIS不愧为半密网支架,把瘤颈封闭得严丝合缝! 接茬儿栓左侧眼动脉瘤,术前左ICA造影三维重建图像如下: 测量:瘤体2.81×2.80mm,颈宽1.75mm。载瘤动脉远端(预期支架远端着陆点)直径.15mm,近端(预期支架近端着陆点)直径.06mm,拟定LVIS.5×15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虽然该瘤似乎瘤颈比较窄,但因其生长方向刁钻,如果没有支架固定,微导管头在填塞弹簧圈时会很容易弹出,瘤颈处则难以得到满意栓塞。 以右斜70°、反汤22°为工作位。 把Headway17微导管塑成S形应该合适。 超选眼动脉窝的微小动脉瘤还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微导管弓背越过瘤开口,缓慢回撤,管头就会甩入瘤腔。 管头位置合适,可见塑形获得巨大成功。 释放LVIS.5×15支架(红线)后,经Headway17微导管填入首枚弹簧圈(CosmosComplex2.5-4)。 填入第二枚弹簧圈(HypersoftHelical2-4), 填入第三枚弹簧圈(HypersoftHelical1.5-4), 填入第四枚弹簧圈(HypersoftHelical1-2),也是收尾弹簧圈,管头已被逼到瘤颈外。 术后左ICA工作位造影和蒙片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载瘤动脉畅通。 术后左ICA正位造影和蒙片 术后Xper-CT看支架 右ICA内的LVIS支架和弹簧圈,可见支架展开完全。咦?为什么像青岛大虾扯茶叶蛋呢?皆是极昂贵的食材欤! 左ICA内的LVIS支架和弹簧圈,可见支假展开完全。 手术于17:0开始,21:00结束,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清醒无碍。?? 连续三回都在讲眼动脉瘤,并非简单重复。前两回的眼动脉瘤分别是向外侧和内侧生长的;本回书是同一患者的双侧镜像型眼动脉瘤,一个向上方生长,一个向后方生长,这是眼动脉瘤最经典最常见的两个生长方向,因此作为压轴戏值得费些笔墨。眼动脉瘤不同的生长方向,不同的大小,发起点跟虹吸弯不同的距离,决定了微导管不同的塑形方式。连续三回不厌其烦讲了六个眼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包括第一回概述里也讲了几个眼动脉瘤的微导管塑形,希望列位看官能有所心得。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并发症及预防神外前沿讯,年6月25日,北京望京昆泰酒店,医院多学科协作(MDT)神经急重症高峰论坛暨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年会隆重召开。 医院王硕教授做了题为《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并发症及预防》的主题报告,王硕教授发言指出,颅内动脉瘤患病率2%,世界范围内2-22.5/10万;虽然是良性疾病,但一旦破裂,死亡率在60%以上。 未破裂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为4-11%,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 动脉瘤手术常见并发症: (1)出血相关性高血糖; (2)脑性盐耗综合征; ()新发脑梗死:SAH新发脑梗塞的发生率40%; (4)围手术期癫痫病发作:术后发生率4-42%,癫痫是再出血的潜在危险因素; (5)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7-5%,导致死亡率和致残率增加10%左右,预防包括控制性降压、载瘤动脉临时阻断、避免钝性分离。出现破裂的处理:保持镇静清醒、保持脑牵开器的位置、迅速清除积血、控制出血点、控制脑膨出、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夹闭动脉瘤。 (6)动脉瘤夹闭不全、载瘤动脉闭塞: 夹闭不全发生率5-18%,大血管闭塞发生率-12%,动脉瘤夹闭少于70%。 (7)其他并发症2-17%。 血泡样动脉瘤病例信息 患者信息:性别(女),年龄(62岁)。 入院病史:患者7天前晨起后出现头部剧烈头痛,不伴有呕吐,医院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积血重;医院神经重症科,患者头痛加剧,短暂意识丧失,行气管插管,CTA、DSA提示右侧交通段动脉瘤,给予脱水、改善微循环等治疗,精神状态好转,建议转院治疗。 入院检查:我院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诊断收入我科,院内造影示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上壁动脉瘤,瘤体较外院造影明显增大,考虑为血泡样动脉瘤。 临床诊断: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上壁动脉瘤 Hunt-Hess分级:1级。 治疗方案:WILLIS颅内覆膜支架隔绝术。 术前造影 动脉瘤尺寸:长.9mmx宽.9mm,动脉瘤颈:.04mm 诊疗经过 ①植入8F导引导管至颈内动脉,配合微导管及微导丝将Navien导管通过病变区,送达远端。 ②将WILLIS颅内覆膜支架通过Navien导管送达靶病变位置,准确定位,释放支架; 术后效果 动脉瘤完全隔绝,不再显影;靶病变动脉恢复了正常的血流通道。 术后随访(术后六个月) 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植入支架后,支架形态完好,动脉瘤瘤体无复发征象,血管内管腔通畅,无狭窄、钙化等征象,动脉瘤已到达完全治愈。 专家有话说 WILLIS颅内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通过血管腔内动脉瘤隔绝术,起到隔绝闭塞动脉瘤的效果,实现载瘤血管重建,术后即刻效果满意,为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一种新型高效的治疗方案。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超声诊断一例病史:患儿2周前疫苗接种后1天出现发热,T8.7℃,伴有全身皮肤散在红色斑丘疹,伴瘙痒,至外院给予“头孢类”等药物口服,效果欠佳,仍发热,体温波动在7.6-8.6℃之间,皮肤丘疹反复出现,形态各异,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 查体:体温8.1℃,心率次/分,呼吸次/分,神志清,精神差,颜面部及全身皮肤可见弥漫性片状红色丘疹,不高于皮面,压之褪色,伴瘙痒,咽腔充血。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56.66x/LN%67.8%L%20.4%RBC4.15x /LPLTx/L 超声所见:左冠状动脉起始段呈瘤样扩张,最宽处约10mm 右冠状动脉起始段呈瘤样扩张,最宽处约10.4mm 超声提示:双侧冠状动脉瘤样扩张 讨论: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是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选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本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成人及个月以下小儿少见。临床多表现可有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并发症而引起人们重视,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率达20%~25%。川崎病多侵犯冠状动脉,部分患儿形成冠状动脉瘤,其中少部位患儿冠状动脉可发生狭窄或血栓,甚至导致心肌梗死。 诊断标准:在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可以分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内径扩张情况:岁以下大于2.5mm,-9岁大于mm,9-14岁大于.5mm,未出现冠状动脉瘤)、小中型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内径小于8mm)、巨大型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内径大于8mm)。 多研究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进行远期随访,观察冠状动脉损害程度不同的患儿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冠状动脉扩张可以在短时间恢复,小中型冠状动脉瘤恢复情况也较好,巨大型冠状动脉瘤则难以恢复。另有研究显示应儿童白癜风的早期症状白颠风早期症状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