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工作室 https://hunan.ifeng.com/c/88zzOJJkHGy

病例信息

患者信息:性别(女)年龄(58岁)。

入院病史:患者因突发头晕头疼意识不清,呕吐外院行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完善检查,医院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未见明显动脉瘤;予以营养神经、防止脑血管痉挛、保护胃粘膜、降颅压等处理,行脑脊液置换,生理盐水脑脊液置换,头痛较前缓解。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入院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

入院检查:头颅CT(外院)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腰穿脑脊液检查(外院)示:初压mm水柱,血性脑脊液。(使用20%甘露醇ml静点5小时后)入院后复查全脑血管造影: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可见一动脉瘤样染色,囊状,宽颈,朝向前上方,大小约2.75*1.42mm;

临床诊断: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血泡动脉瘤。

治疗方案:全麻下覆膜支架动脉瘤隔绝术。

术前造影

动脉瘤尺寸:长2.75mm宽1.42mm;瘤颈3mm

诊疗经过

穿刺成功后置入6F长鞘,在泥鳅导丝和多功能导管导引下将6F长鞘置于右侧颈内动脉岩骨段;将中间导管置于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在导丝引导下将微导管缓慢通过眼动脉段,置于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透视确认真腔;采用交换技术将微导丝沿置于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远端,在微导丝引导下置入Willis3.5mm*7mm支架一枚,置于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准确定位支架,使支架覆盖动脉瘤,缓慢扩张球囊释放支架,完全释放后造影见支架位置良好,动脉瘤完全隔绝,不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

术后效果

专家有话说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是一种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非分叉处的动脉瘤。其在术中呈鲜红色、血泡样,故称为血泡样动脉瘤。由于血泡动脉瘤往往为宽颈、壁薄、较脆的动脉瘤,传统介入栓塞方法治疗此类病例危险性较高,易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及复发风险。国产Willis覆膜支架是目前全球唯一颅内覆膜支架,因避免了瘤腔内的操作,不仅减少了术中破裂出血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加固载瘤动脉壁,往往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目前临床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首选材料。但正是由于该支架的覆膜特点,支架着陆点临近的重要血管的存在限制了该产品的使用。

针对此次病例,因动脉瘤处于脉络膜前动脉及眼动脉之间,对于支架定位要求非常精准,支架前后移位2mm,就有可能造成偏瘫,单眼失明的可能;为避免释放过程中支架的移位,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在释放支架过程中需要缓慢、再缓慢的扩张球囊压力,建议20-30秒一个bar,这样可避免支架移位风险,达到精准定位的目的。

王君

副教授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医院神经内科行政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本科毕业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曾国家公派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医学院和南卡罗莱纳州立医学院作访问学者,长期学习神经介入技术。现任国家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缺血性卒中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缺血专业组副组长,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协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介入专科医师分会理事,医院学会微侵袭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微循环协会血液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担任《中国脑血管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等多个杂志的编委、审稿专家。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基金项目,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译神经介入专业著作1部。

医院科室介绍

中国人民医院开展神经介入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神经介入手术的中心之一。中心配备普通床位35张,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3张绿色通道专用床位,导管室两间,配备飞利浦双C数字减影机、单C数字减影机各一台。具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4名。目前可开展神经介入专业全部手术类型,年手术量超过台,静脉系统疾病的介入治疗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fl/109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