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3日是全国第二十一个“爱耳日”,今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响,大家都基本居家活动,为了支持防疫,避免现场义诊人员聚集造成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又能学习到我们的耳科知识,我们团队给大家精心准备了爱耳日专题科普及线上义诊活动,传播正确的预防和保健知识,让大家在家就能学习到各种耳科知识,同时解决耳科小疾病的困扰。希望大家在防疫期间也能好好保护我们的耳朵哦! 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双侧耳廓不对称或者部分缺失、听力障碍都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从这次防疫的方方面面来说,我国也是一个高度团结的国家,但是在如此优秀的大国中,有着一大批听力障碍的人群。在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发现,全国约有万听障人士,位居五大残疾之首,是世界上听障人数最多的国家。在这个群体中,有些是先天性听障,有些是后天损伤所致,无论是哪种原因,都会给原本完好的家庭和健康的身心带来痛苦,甚至绝望。所以,我们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爱耳护听,爱国护家”。 一、耳廓篇 外耳耳廓畸形不但会影响患者的听力,也会对患者的心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经调研,约90.3%畸形耳廓的孩子不愿谈及自己的畸形耳,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厌学、逃避社交的心理,影响孩童参与群体活动。 外耳耳廓畸形括耳廓结构畸形和耳廓形态畸形。大部分耳廓形态畸形是可以通过佩戴矫正用耳模型,在新生儿期就可以得到无创矫正,从而不必等到6岁后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有创的矫形手术。 据统计,30天内进行矫正干预的,治愈率可高达95%以上。随着治疗时间的延后,治愈率也会下降。所以,家长应及早发现并及早进行治疗。 二、耳聋篇 听力损失常分为两类,先天性和后天性。 1、先天性聋:一般包括遗传性耳聋和非遗传性耳聋。 ①听障儿童中约40%的听力损失由遗传因素引起。由于基因或染色体异常导致先天性耳或听神经畸形可能是引起听力损失的原因。近亲结婚或父母双方、一方有耳聋等高危因素,建议孕前做耳聋基因检查。 ②非遗传性聋:常见母亲在早孕期间感染风疹、腮腺炎、流感等,或孕期使用耳毒性药物、全身疾病等相关。 2、后天性聋:常见突发性聋、炎症或肿瘤引起耳聋、老年性聋、耳毒性聋、全身疾病引起的耳聋、创伤性聋等。 ①炎症或肿瘤引起耳聋,这是后天性聋最多见的原因,多为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常见包括外耳道炎、外耳道胆脂瘤、鼓膜炎、中耳炎、中耳胆脂瘤、迷路炎等。此类通常通过手术可以清除病变,提高听力。 ②突发性聋,是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通常伴有耳鸣、耳闷胀、耳周异常感,部分人还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该病目前发病机制仍然不明确,但是发生率却越来越高,常见可能的原因有熬夜、睡眠欠佳、生活或工作压力大等,青中老年均可发病。一般中老年人如果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发病率更高,但是也有儿童的突聋。通常以单侧发病为多。治疗效果与发病时间密切相关,轻中型治疗效果尚可,全聋型治疗效果欠佳。 ③老年性聋,这是人类机体老化过程中在听觉器官的表现,目前暂无逆行性治疗方法,一般呈现双耳听力由高频向语频缓慢进行的双侧对称性聋,伴高调持续耳鸣。常规建议是佩戴适合的助听器。 ④耳毒性聋,一般是误用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制品所致的听力下降,常见药物有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水杨酸类止痛药;氯喹等抗疟药;部分化疗药;呋塞米等利尿药。此类治疗效果欠佳。 ⑤全身疾病引起的耳聋,常见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以上疾病可引起血管微循环病变、自身免疫调节异常,更容易导致内耳循环异常,内耳毛细胞损伤,从而引起突发性聋、渐进性聋等。故患有全身疾病患者,加强日常相关疾病管理,降低耳聋发生风险。 三、耳鸣篇 耳鸣是耳聋常见的伴随症状,是耳科临床常见的三大难题之一,且其发病率高。耳鸣的发生机制也是尚未完全明确的。耳鸣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多为主观性耳鸣,即自行感觉耳内或头部的声响,但外界无相应声源存在。 听力下降的患者中,半数以上伴随着烦人的耳鸣,部分患者听力好转后,耳鸣可减轻或消失,但是大部分患者的耳鸣无法消除,并且与个人作息、心情等密切相关,如果无法适当调适,甚至会影响心理健康。 目前耳鸣的治疗方法有: 1.常规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 2.声音掩蔽治疗,一般选择与耳鸣音调响度相匹配的特定外界声作为掩蔽声,在医生的指导下聆听掩蔽声以达到抑制耳鸣或缓解耳鸣症状的方法。 3.声治疗,为不全掩蔽,通常采用低强度的声信号、自然声、音乐声掩蔽部分耳鸣声,减轻精神压力,对慢性耳鸣患者有较明显效果。 4.耳鸣再训练疗法,也称习服疗法。 电刺激或经颅磁刺激等。 耳朵对于我们太重要了,我们需要尽力去保护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