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资料图 近日,一名五岁多的男孩因“右耳前红肿疼痛6天,晚上难以入睡”到我院眼、耳鼻咽喉科就诊,眼、耳鼻咽喉科副主任韦孟初仔细检查发现,患儿右耳轮脚有一瘘口,局部红肿,有压痛,未有分泌物,诊断“右耳先天性耳前瘘管”。通过与患儿母亲沟通,制定了治疗方案,随后进行了抗感染、远红外线照射治疗。 经过5天的保守治疗,患儿右耳前红肿明显消退,压痛感消除,于是办理了出院。为感谢医护人员对孩子的精心治疗和照顾,患儿家属给眼、耳鼻咽喉科的医护人员送来了表示感谢的锦旗。 网络资料图 据了解,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开口多位于耳轮脚前。一般无症状。按压时可有少许稀薄粘液或乳白色皮脂样物自瘘口溢出。无症状或无感染者可不做处理。局部瘙痒、有分泌物溢出者,宜手术切除。(韦秋娟) ■那么什么是瘘管? 瘘管是连接空腔脏器与体表、或空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通常有2个以上的开口。 ■什么是先天性耳前瘘管?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为第一、二鳃弓的耳廓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的遗迹(简单地说,就是胚胎时期耳朵上应该闭合的地方没有闭合好,所以留下了小孔)。瘘管开口多位于耳轮脚前。简称为耳前瘘管 ■先天性耳前瘘管临床症状 耳前瘘管可以单独发生而不伴有其他的耳朵畸形,也有少数人同时伴有腭裂,副耳廓、耳廓发育不全,遗传性耳聋等先天性畸形。 按国内的调查显示,它的发生率为1.2%,男女发病比例约4:1。 耳前瘘管一般开口于耳前,轻的仅在耳前有一凹痕,重者瘘管可以有广泛的分支,形成多个盲管甚至可以绕到耳后而造成耳后感染。简而言之,先天性耳前瘘管是在耳朵上开了一个小孔,通向未知的颅内。 ■部分有耳前瘘管的人并不因此影响正常生活。但是对于一部分人,他们会有以下困扰: 1、轻轻挤压瘘管,周围可有少许稀薄粘液或乳白色皮脂样物流出。 2、若有上述的粘液流出,味道会比较臭。 3、感染时,局部红肿、化脓,患者有时可能会发烧。反复感染可形成瘢痕或脓瘘。 4、耳前瘘管的管道内是会脱皮的皮肤组织,如果管道太长,脱下来的皮无法排泄,就会堆积,加上继发细菌感染,就会感染发生炎症。因此,只要有感染史,就易再次出感染,必须通过手术切除瘘管以彻底治愈。 ■如何预防? 1、饮食宜清淡,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2、不要用手去挤压或揉搓,容易感染发炎。应保护局部清洁,防止发生感染。 3、痒、臭明显时,常提示有感染,要及时就诊。 4、在急性感染时,要使用抗生素来控制炎症。 ■治疗原则: 1.没有感染病史的耳前瘘管一般只要注意瘘管周围局部的卫生情况即可,切勿频繁挤压瘘口,以造成感染。(洗脸时顺带擦拭,最好定时用酒精棉签擦拭其外开口) 2.耳前瘘管合并感染时,需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待炎症消退,病情稳定一月后,行瘘管切除术治疗。(注:科普资料来自网络) 眼科:1、白内障超声乳化切除术;2、青光眼小梁切除术;3、翼状胬肉切除及角膜干细胞移植术;4、眼睑内翻矫正术;5、角膜深层异物及眼内异物取出术;6、泪囊摘除术及鼻腔泪囊吻合术;7、斜视矫正术;8、弱视治疗及近视训练;9、医学验光配镜;10、眼底照相及眼前段照相等等。 耳鼻咽喉科:1、电子鼻咽喉镜检查;2、鼻甲肥大切除术;3;鼻窦开放引流术;4、鼻中隔偏曲矫正术;5、扁桃体切除术;6、腺样体切除术;7、咽喉部滤泡等离子治疗;8、咽喉异物取出术;9、纯音测听及咽鼓管检查等等。 (病房) (门诊) (视光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zl/1119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