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的主角刘峰是个好人,可电影却让人不止一次地绝望:这个以“善”为主题的作品,是在众多的“恶”缠绕下升华的。

电影的结局是比较安慰的,刘峰与何小萍最终重逢了。

然而原著里却说了电影里没忍心告诉观众的残酷现实:患上了癌症的刘峰,最后只有一个潦草的葬礼,这就是他善良却痛苦的一生。

原著作者严歌苓说:《芳华》是我最诚实的一本书。

不仅仅是因为严歌苓曾经是文工团的一位女兵,更是因为书中刘峰所经历的恶,也曾是她本人的亲身经历。

01

年,严歌苓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文艺团家庭。

父亲严敦勋,就是著名的作家萧马,在正式发表文章前,曾在苏北解放区从事文化工作,担任过歌剧团的副团长。

而严歌苓的母亲贾琳,就是歌剧团的话剧演员。

严歌苓这样形容过母亲:

母亲那时包了剧团中所有的主角儿,风头足极了,一匹黑缎子样的长发,被她编成这样,弄成那样,什么服饰都不用,却冠冕似的华丽。十八岁的母亲,眼睛骄傲天真。

可眼睛却是有了一个人,这个人是我的父亲。

一天她忽然对他说:“你有许多抄不完的稿子?”

于是在抄得工整的书稿中,夹了一张小纸签:“我要嫁给你!”

她就真嫁给了他。

这样的爱情在那个时代还是算得上美好的,严歌苓与哥哥严歌平,就这样出生了。

受到父母亲的影响,年,12岁的严歌苓就响应国家号召入伍。

一位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女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文工团里,这么成为了《芳华》中的主角。

年,15岁的严歌苓认识了自己的初恋,一位年轻的军官。

两人互通书信,情窦初开的严歌苓大胆炙热的向军官倾诉自己的爱意,给他写了几百封情书。

可结果却是这个军官却移情别恋,还将严歌苓的信全部检举了,就像电影中的林丁丁一样。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恋爱是不被允许的,更何况还是在纪律森严的军队里,就这样,15岁的严歌苓被盖上了“道德沦丧”的帽子。

严歌苓说:“我一遍一遍写检讨、当众念,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角色演。”

这样的羞辱,让这个初识爱情的少女差点自杀,爱情给她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背叛”。

严歌苓,一夜长大。

现在回忆起这段初恋,严歌苓只是淡淡地用两个字总结:“不值”。

可她当时所忍受的痛苦,一定比《芳华》中的刘峰要多上百倍。

严歌苓也第一次感受到了,人生中的恶意。

02

好在严歌苓熬下来了,因为她知道,世界上不止有爱情,她的后方有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支持着她。

每年一次的探亲假对于她来说,是这段日子里最大的盼头。

然而,这份幸福,也在严歌苓18岁的时候破碎了。

年,严歌苓成年了,被下放的父亲也可以回家了。

可父亲却并没有回家,而是向母亲提交给了一纸离婚协议。

当严歌苓的母亲告诉她时,她是不相信的,她去质问父亲。

父亲用信回应了严歌苓,内容写的非常长,像忏悔一样,但严歌苓依旧不理解。

在回信中她这样写道:爸爸,我冲着北京的方向给你跪下了,你别这样对我,你说你要选择,那你可以选择我,你不是很爱我吗,你选择我还是选择你现在的妻子?

严歌苓还用自己军人的身份给予父亲压力:那个时代,作为一个军人,一个父亲在外面遇到了这种婚外恋,是一个非常耻辱的事。

可惜的是,即使是在这样的压力下,严歌苓的父亲还是坚持自己,严歌苓的后盾就这么没了。

她说:每年一次的探亲假对于一个士兵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那么他们分开以后,我去探谁,总是要分着探,那个家不存在了。

严歌苓痛苦过,挣扎过,甚至怨恨过,但她最终选择了谅解父亲,经历过背叛的她知道一份真爱是有多么的可贵。

严歌苓见过继母以后,与她有过一次长谈。

后来她说:我理解她了,她是个值得爱的女人,我觉得爸爸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权利去爱的,如果他一开始就不怎么爱我妈妈的话。

因为我从小见过他们吵架、打架,虽然我妈妈很爱我爸爸,但是我爸爸一直是被爱的,大概也是蛮痛苦,所以我就彻底理解他了。

至于严歌苓的母亲,虽然答应的非常痛苦,但严歌苓跟妈妈说:妈妈,不要紧,你老了可以跟我生活在一起,我们反正是可以一直做朋友的对吧。

严歌苓后来对这件事的看法,豁达到了一种让人不可思议的程度,甚至与继母俞平都相处友好。

我想也许正是因为经历过被出卖、被批斗的痛苦后,她懂了爱的真谛吧。

她的家庭也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她。

严歌苓与母亲

03

年,20岁的严歌苓发表了自己的第一本处女作诗集《量角器与扑克牌的对话》,她的父亲看到后非常惊喜。

虽然他对自己女儿的写作能力还是抱怀疑态度,但还是打“你写作先天不足,因为没读过什么书,基础很差。所以,你要非常用功,得比人家都要用功很多。”

这句话让严歌苓印象深刻:“用功这个词就这样刻进我的脑海里。我觉得自己是只笨鸟,如果不每天五点钟出林子就没得吃。我一直到现在都很恐慌,每天都认认真真地在家里耕耘。”

严歌苓开始了文学的探索,与此同时,严歌苓渐渐发现自己所钟爱的舞蹈已经无法表达出自己真心想表现的东西。

后来跳了8年舞的严歌苓这样评价自己:“我喜欢舞蹈,舞蹈却不喜欢我”。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还不到21岁的严歌苓主动请缨担任战地记者。

对舞蹈的迷惘,与自己身为兵人的荣誉感,让她毅然决然地赶赴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

在战争中,严歌苓第一次近距离地闻到了“死亡的味道”。

医院里,严歌苓的世界第一次受到了震撼,无数的伤患让她真正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其实大部分受伤的战士们没有绝望,他们大都还是挺英勇的。一些不被截肢的伤员也挺活跃。

但是对于那些截了肢的人,感觉就是木讷,他们很木讷。也不爱讲话,好像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一下子被炸得血肉横飞了。

这些人已经对生活没有任何希望了,也许他们还在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是兵人。

在医院里,生命的消逝已经是稀疏平常的事了,严歌苓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是自杀的,男兵,受的伤相当于阉割,他实在受不了这个打击就自杀了。

在战争面前,人类是如此的脆弱,至今严歌苓依旧后怕:

现在想来那时候就不知道什么是害怕,我当时随身配发一把五四式手枪,可我之前打靶从来就挨不着靶心,那就是背着吓唬人,壮胆的,也许敌人真的走到我面前才能够打死。

04

从战场退下来后,经历战争残酷的严歌苓,心灵也得到了洗礼,仅仅只有二十余岁的严歌苓开始在文坛崛起。

年,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心弦》,次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成影片。

年,严歌苓退伍,创作长篇小说《雌性的草地》及短篇小说《天浴》和《少女小渔》,13年的从军经历,为严歌苓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年,年近30的严歌苓得到一个去美国交流访问的机会,这个机会让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严歌苓成为了中国极少数受过西方创意写作训练的作家,其自身经历的丰富与坎坷、军队的生涯与中西方生活,让她的作品充满了特色。

多年来,严歌苓一直保持每天至少6小时的写作,最多的时候30天睡不着觉,因此还差点得了抑郁症。

严歌苓每年至少发表一部作品,产量高,但质量却从未降低。《扶桑》《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陆犯焉识》等无数经典由此诞生。

《泰晤士报》评论她:“一位不凡的女作家,一个令人惊奇的故事。”

严歌苓的作品之所以有这么高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在作品中的同理心。

好比《小姨多鹤》,在历史洪流中以人道主义为基调,从个人史、心灵史、民族史三方面揭示特殊历史时期中的人性。

从大环境下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小人物的真实命运反映人性,褒扬大爱,在民族融合中反思战争并弘扬人道精神。

她把小说内在的文化掌控得炉火纯青,使小说角色身上仍旧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体现了极致环境下人性的美好。

如同《芳华》,她说:“不将这些故事写出来,我会死的!”

05

《芳华》的恶,其实就是严歌苓亲身经历的:被心上人出卖,见识了战争的残酷。

所以看完《芳华》后,我的内心中一直盘旋着一个问题:人到底应不应该善良?

大银幕上所呈现的刘峰,让人心痛,这样一个好人却落得了这样的一个下场。

可这是否就是人不善良的理由呢?

我想这并不是严歌苓的初衷。

我也很奇怪,严歌苓为什么会把故事写的这么残忍?

电影的情节完全就是她曾经的经历,那么她完全可以用自己手中的笔给自己一个完美的结局,告诉世人:好人也是有好报的。

可是她还是选择了最残酷的方法去描述这个故事。

直到我看到了这句话:

你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让自己开心,让自己幸福,对吧。

严歌苓写出这个悲剧,就是是为了告诉所有人:即便是身处黑暗中,也依旧有人在坚持善良,也依旧有人在坚持正义,做好事并不是为了求好报,而是为了自己那一颗永远热忱的心。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

如果“善”有原因,它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东西。

就像严歌苓一样:我若盛开,清香自来。

小悦:“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这是《芳华》的原文,也是严歌苓自身的一个真实写照,身陷囹圄,不忘善心。严歌苓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她却能靠着自我成长“挣得”爱情,靠着用功“挣得”声誉以及体面的生活。人拥有将苦日子过甜的本领,只看你是不是愿意去改变。

-END-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后台回复“问答”,查看今日「小悦情感答疑」。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你的点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亲亲,晚安

↓↓↓点击,送你一篇精彩美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zl/100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