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外科学

唾液腺疾病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概述   1.慢性腮腺炎急性发作   2.腹部大手术术后   3.邻近组织急性炎症扩散   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及肺炎双球菌较少见

  临床表现   1.单侧常见   2.早期腮腺区轻微疼痛、肿大、压痛;导管口轻度红肿、疼痛   3.晚期持续疼痛,可伴发蜂窝组织炎,以耳垂为中心肿胀明显,硬性浸润,触痛明显,导管口有脓液   4.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5.唾液腺明显肿痛;可伴有暂时性面瘫   6.导管口充血、肿胀,可有脓液溢出   7.可扩散成腮腺间隙蜂窝织炎   8.急性化脓性颌下腺炎可出现颌下间隙感染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诊断要点   1.慢性唾液腺炎史   2.唾液腺明显肿痛,导管口红肿溢脓   3.与流行性腮腺炎,腮腺内淋巴结炎,嚼肌间隙感染相鉴别   4.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   5.可有中毒症状,发热,畏寒,脉搏、呼吸加快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鉴别诊断

  预防   1.加强护理,保持体液平衡,加强营养,抗感染   2.加强口腔卫生,勤漱口、刷牙   治疗   1.全身抗炎治疗、支持疗法、对症处理   2.保持导管通畅,如无阻塞,可应用维C   3.保持口腔清洁,防止逆行性感染   4.腮腺内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引流   5.急性炎症期禁忌作涎腺造影   切开引流指证   1.明显的凹陷性水肿   2.跳痛、局限性压痛点   3.穿刺脓液,导管口有脓液   4.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临床分类:   儿童复发性腮腺炎   成人复发性腮腺炎   儿童复发性腮腺炎病因   1.先天性发育异常,末梢导管扩张   2.自身免疫功能异常   3.细菌逆行感染   

  临床表现   1.婴幼儿至15岁,以5岁最常见   2.男性稍多于女性   3.腮腺反复肿胀,程度不及流腮   4.个别表现为腮腺区的炎性浸润块   5.导管口有脓液或胶冻状液体溢出   6.持续1周,间隔数周~数月   7.年龄与发作次数呈反比   8.青春期后痊愈   

  儿童复发性腮腺炎造影   1.末梢导管呈点、球状扩张   2.排空延迟   3.主导管和腺内导管无明显异常   4.约半数患者可见双侧腮腺末梢导管点状扩张         正常腮腺造影

  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1.具有自愈性   2.增强抵抗力,防止继发感染,减少发作   3.口服促唾剂:酸性食物   4.增强全身体质   5.发作期,应使用抗生素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临床表现   1.中年男性好发,多为单侧   2.腮腺反复肿胀,多与进食有关   3.发作次数不一致   4.腮腺肿大,质地中等,轻微压痛   5.导管口红肿,分泌物呈混浊的雪花样   6.病程长者,可触及索条状的腮腺导管   腮腺造影   1.主导管、叶间导管、小叶间导管部分狭窄,部分扩张,呈腊肠状   2.排空延迟   

  诊断   1.临床表现:单侧腮腺反复肿胀   腮腺肿大,质地中等   进食肿胀   导管口可有雪花样分泌物   有时在颊部可扪及条索状导管   2.腮腺造影:主导管、分支导管扩张   排空延迟      治疗原则:去除病因(结石、狭窄等)   保守治疗:按摩腺体,促进唾液分泌,漱口   手术治疗:导管结扎术   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叶切除术

     涎石病和下颌下腺炎   病因   涎石好发于下颌下腺的原因   1.下颌下腺为混合性腺体,唾液粘稠,钙含量高,容易沉积   2.下颌下腺导管长,自下往上行走,唾液逆重力方向流动,口底后部有一弯曲,全程曲折   

  涎石病临床表现   1.进食时,腺体肿大、疼痛;可伴同侧舌或舌尖痛,并放射至耳颞。   停止进食后缓解。   2.导管口黏膜红肿,挤压腺体可见少许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溢出。   3.导管内的涎石,双手触诊常可触及硬块,并有压痛。   4.涎石阻塞引起腺体继发感染,并反复发作。   

  涎石病诊断   1.进食时,下颌下腺肿胀疼痛,导管口溢脓,双手触诊可扪及导管内结石   2.X线平片检查,   下颌咬合片:下颌下腺导管较前部的涎石   下颌下腺侧位片:下颌下腺导管后部及腺体内的涎石   3.阴性涎石(钙化程度低的涎石),急性炎症消退后则可行B超或下颌下腺造影   4.确诊患者,不做造影,以免将结石推向深处   

  涎石病治疗   目的:去除结石,消除阻塞因素,尽最大可能保留下颌下腺;但当腺体功能丧失,则应将病灶清除   1.保守治疗:适用很小结石,促唾剂   2.切开取石术:能扪及,下颌第二磨牙以前的涎石,无下颌下腺反复感染史,腺体尚未纤维化,99mTC测定功能存在   3.腺体切除术:下颌下腺反复感染或继发慢性硬化性下颌下腺炎、腺体萎缩,已失去摄取及分泌功能者      

     涎瘘   涎瘘是指唾液不经导管系统排入口腔而流向面颊皮肤表面。腮腺是最常见的部位,损伤是主要的原因。   临床表现:   1.腺体或导管所在皮肤上可见瘘管   2.瘘管流出透明的唾液、进食时流量可增加   

  涎瘘治疗   腺体瘘:   1.新鲜创口直接加压包扎。   2.陈旧者用电凝固器烧灼瘘管及瘘口,破坏上皮,加压包扎   腺管瘘:   1.新鲜导管瘘,缺损不大,导管端端吻合术。   2.缺损较多,断裂处接近口腔,则可行导管改道术。   3.控制炎症后作腮腺导管结扎,令腺体自行萎缩。   4.若腺体有慢性炎症,其他手术方法失败,则可考虑作腮腺切除术。

  舌下腺囊肿   分类及临床表现   1.单纯型    为典型的舌下腺囊肿表现囊肿位于下颌舌骨肌以上的舌下区,由于囊壁菲薄并紧贴口底黏膜,囊肿呈浅紫蓝色,扪之柔软有波动感。囊肿常位于口底的一侧。   

  2.口外型囊肿   主要表现为下颌下区肿物,而口底囊肿表现不明显穿刺可抽出蛋清样黏稠液体。   3.哑铃型 为上述两种类型的混合,即在口内舌下区及口外下颌下区均可见囊性肿物。      治疗   1.根治舌下腺囊肿的方法是切除舌下腺,残留部分囊壁不致造成复发   2.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可全部切除舌下腺后,将囊腔内的囊液吸净,在下颌下区加压包扎,而不必在下颌下区做切口摘除囊肿

     黏液囊肿   1.下唇及舌尖腹侧多见;   2.囊肿位于黏膜下,半透明、浅蓝色小疱,质软有弹性   3.囊肿易被咬破,流出蛋清样透明黏稠液体,反复发作      1.外渗性黏液囊肿:80%,无上皮衬里;由创伤引起   2.潴留性黏液囊肿:有上皮衬里、潴留的黏液团块及结缔组织被膜;因导管阻塞而致   黏液腺囊肿治疗:   1.2%碘酊注射   2.手术切除

     多形性腺瘤   定义:由涎腺肿瘤上皮组织和黏液样或软骨样间质所组成,又称混合瘤   临界瘤:易复发   1.肿瘤包膜常不完整,易复发和种植;   2.肿瘤与包膜之间黏着性差,易于剥离   

  临床表现   1.好发部位:腮腺及颌下腺,舌下腺极少见,小涎腺以腭部多见   2.年龄30-50岁,女多于男,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   3.肿瘤界限清楚,质中,结节状,可活动,如突然加速生长,伴有疼痛,面神经麻痹等,注意恶变可能   4.发生在腮腺深叶的肿瘤,表现为向咽旁生长,易误诊   

  治疗   1.多形性腺瘤的治疗为手术切除,不能作单纯肿瘤摘除,即剜除术,而应作肿瘤包膜外正常组织处切除。   2.腮腺肿瘤应保留面神经,   3.下颌下腺肿瘤应包括下颌下腺一并切除   三种临界瘤:成釉细胞瘤、乳头状瘤、多形性腺瘤   

更多精彩讲义请







































白癜风最好的外用药
白芷粉面膜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yy/55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