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口腔颌面部发育 鳃弓及咽囊是面部发育过程中突出的特征,与颌面部及颈部的发育关系密切。 相关名词: 1.鳃弓:胚胎发育到第4周时,在胚体头部两侧出现6对柱状弓形隆起,称为鳃弓。鳃弓之间有鳃沟。由头至尾依次发生。鳃弓的形成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的增殖。 鳃弓名称 6对鳃弓中,第1对最大称为下颌弓;第2对称舌弓;第3对称舌咽弓;其余3对无特别的名称。下颌弓参与面部和腭的发育,第1、第2、第3和第4对鳃弓则参与舌的发育。 面部发育过程 发育过程:面部发育的早期阶段可以分为两步:一是面部各突起的生长分化;二是各突起的联合和融合。 1.面突的分化 面部的发育始于胚胎第3周。此时,在前脑的下端,出现额鼻突。额鼻突的下方是第1鳃弓,即下颌突。此时形成了最初的口腔即口凹或原口。原口的上界为额鼻突、下界为心脏膨大,两侧为第1鳃弓。 胚胎第四周 第1鳃弓上出现了另一个突起即上颌突。此时原口界限是上有迅速增大的额鼻突、下有第1鳃弓(此时称下颌突),两侧为上颌突。 胚胎第4周 口凹与前肠之间有口咽膜开始破裂,口腔与前肠相通。 胚胎第4周末,额鼻突的末端被两个凹陷分成三个突起,中间的成为中鼻突,两侧的称为侧鼻突。上述两个凹陷为鼻的始基,称嗅窝。 嗅窝将额鼻突分成3个突起: 中鼻突(1) 侧鼻突(2) 胚胎第5周,中鼻突生长迅速,其末端出现两个起,称为球状突。 十个面突 额鼻突x1 中鼻突x1 侧鼻突x2 球状突x2 上颌突x2 下颌突x2 2.面突的联合与融合 面部是由上述下颌突、上颌突、侧鼻突和中鼻突(包括球状突)联合而形成的。 融合 面突接触,外胚层破裂、退化、消失,达到面突的融合(腭的发育) 联合 随着面部进一步发育,面突内间充质增生,突起之间的沟变浅、消失,称为面突联合。 面突的联合与融合: 胚胎第六周,面部突起边生长边融合(联合) 面突的联合与融合: 胚胎第六周,面部突起边生长边融合(联合) 1.中鼻突的两个球状突向下生长并在中线处联合mdash;mdash;形成人中 2.上颌突与球状突联合mdash;形成上唇(近中1/3、远中2/3) 3.侧鼻突与上颌突融合mdash;鼻梁的侧面、鼻翼和部分面颊、鼻泪沟(鼻泪管) 4.上颌突与下颌突由后向前联合mdash;mdash;面颊部、口角同时使口凹缩小至正常口裂的大小。口角即两侧两个突起联合的终点。 5.下颌突在中线联合mdash;下唇、下颌软组织、下颌骨和下颌牙。 6.中鼻突形成鼻梁、鼻尖、鼻中隔 7.球状突除形成部分上唇外,还形成前颌骨及上颌切牙; 8.侧鼻突形成鼻侧面、鼻翼、部分面颊、上颌骨额突和泪骨; 9.上颌突形成大部分上颌软组织、上颌骨及其上颌尖牙和磨牙。 至第8周面部各突起联合完毕 面部发育异常 原因:多种致畸因子可影响面突的生长和发育,使其生长停止或减缓,导致面突不能如期联合而形成面部畸形。 发生时期:胚胎第6~7周的面突联合期 畸形种类:唇裂、面裂 1.唇裂(cleftlip)多见于上唇 形成机制: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 发生在唇的侧方,单侧、双侧 程度:完全、不完全; 伴发:常伴有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之间的颌裂与腭裂。 两侧球状突在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则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未联合则形成下唇正中裂,此两种唇裂罕见。 2.面裂较唇裂少见 横面裂: 形成机制:下颌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裂隙可自口角至耳屏前。如为部分联合则形成大口畸形;如联合过多则形成小口畸形。 斜面裂。 形成机制:侧鼻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 部位:裂隙自上唇沿着鼻翼基部至眼睑下缘。 腭的发育 1.腭:介于口腔和鼻腔之间的组织,使口腔与鼻腔分开。 2.发育过程:腭突的分化及联合、融合。腭部主要由两个前腭突和两个侧腭突发育而来。前腭突来自中鼻突的球状突,侧腭突来自上颌突。 开始时侧腭突很快即向下或垂直方向生长,位于舌的两侧,至胎儿第8周时,侧腭突发生向水平方向的转动并向中线生长。 左右侧腭突与前腭突自外向内、向后方逐渐联合。两个前腭突和两个侧腭突联合的中心处,留下切牙管或鼻腭管,为鼻腭神经的通道。切牙管的口腔开口即为切牙孔,其外表面有较厚的黏膜覆盖,即为切牙乳头。 同时左右侧腭突在中缝处自前向后逐渐融合,并与向下生长的鼻中隔发生融合。这是口腔颌面部发育中唯一发生融合的部位。侧腭突的融合,形成硬腭之大部分、软腭和悬雍垂。约在胚胎第3个月,腭部发育完成,口腔与鼻腔完全隔开。 腭的发育异常 1.腭裂 2.颌裂 3.发育性囊肿 腭裂:是口腔较常见的一种畸形,为侧腭突和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果。腭裂可发生于单侧,也可发生于双侧。约80%的腭裂患者伴有单侧或双侧唇裂。 颌裂:上颌常见,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常伴有唇裂或腭裂。 发育性囊肿:腭突融合缝隙中上皮残留mdash;鼻腭囊肿、正中囊肿 总结 舌的发育过程 1.发育时间:胚胎4~6周(突起形成并发生联合) 2.发育过程:胎儿发育到第4周时,下颌弓的内表面因下方的间充质增生,长出三个膨隆的突起,两旁两个对称的突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两个侧舌隆突之间,有一个三角形的小突起,位置稍低,称奇结节。 在胚胎第6周时,侧舌隆突迅速增大,相互联合,并与奇结节联合发育成舌体。因奇结节较小,联合后被两个侧舌隆突所掩盖,结果只能看到很小的一部分,或完全消失。 同时第2、3、4鳃弓中线处的间充质增生,在背侧面形成一个联合突发育成舌根。舌体和舌根也在第6周时联合,相连于界沟。舌体表面覆盖着外胚层上皮,舌根表面覆盖内胚层上皮,界沟所在的位置也就是原来口咽膜所在的位置。 甲状腺的发育 1.胚胎第4周,奇结节和联合突之间中线处的表面内胚层上皮增生形成管状上皮条索mdash;甲状舌管 2.第7周,甲状舌管增生至颈部甲状软骨处形成甲状腺 3.甲状舌管的结局:甲状腺形成后甲状舌管退化,与舌表面失去联系。但在其发生处的舌背表面留下一浅凹,即舌盲孔,位于界沟的前端。 2.发育异常甲状腺从咽底部开始发生,和舌的奇结节相邻,然后下降至甲状软骨处。因此在舌根部附近的组织中,偶尔可见到错位发生的甲状腺组织,称舌甲状腺。甲状腺形成后,甲状舌管即逐渐退化,如有上皮残留,可发生甲状舌管囊肿。 舌的发育畸形 在舌盲孔前方,有时见到小块菱形或椭圆形的红色区域,舌乳头呈不同程度的萎缩,称菱形舌。以前认为这是奇结节遗留所形成的,对健康无害,但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菱形舌与局限性真菌感染,特别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关。 如侧舌隆突未联合,则形成分叉舌。
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要花多少钱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病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