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医院 血管瘤及脉管畸形治疗团队王维新\杨晓楠\祁佐良 婴幼儿血管瘤是最常见的婴幼儿良性肿瘤,在黄种人中的发病率约为1%-3%,女性多见,病变多位于体表,鲜红色或暗红色,因外观像草莓,曾被称为“草莓状血管瘤”。此病病因尚不明确,存在多种假说,内在缺陷和外在因素都可能参与致病。婴幼儿血管瘤可见于全身多处,以头面部居多,表现为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皮肤出现的红色包块或斑块,边界清楚,压之不褪色,表面多不平整,状如草莓。该疾病发病后呈现明显的三个阶段:增生期,前3-6个月为早期增生期,病变增大较快,明显隆起皮肤表面,形成草莓样斑块或肿瘤,6-9个月时为晚期增殖期,病变增殖变缓。 消退期:1岁后逐渐开始消退,90%的患儿在4岁时消退完全。 消退完成期:消退完成的瘤体可能残存皮肤病变,如瘢痕、萎缩、色素减退、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松弛等。 图1:患儿出生时面部正常;图2:出生后1周出现面部红斑;图3:红斑逐渐开始增生隆起;图4:增生逐渐加重,中央出现破溃;图5:破溃愈合后遗留白色瘢痕,血管瘤增生进一步加重,导致面部畸形,器官移位。婴幼儿血管瘤诊断相对简单,根据出生后快速增殖,1岁左右自发消退的特殊病史,以及鲜红色包块的典型外观可确诊。部分病变病程及外观不典型,可能需要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加以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繁多,以局部外用和系统用药为主,辅以激光或局部注射等,主要目的是控制生长,促进消退,减少瘤体残留,避免遗留明显的外观缺陷。治疗的方法包括:口服药物治疗:普萘洛尔,是高风险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治疗药物,用药前应对患儿进行全面体检,用药过程中应定期复查,评估不良反应及疗效。若存在该药物禁忌,可选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药物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博来霉素,平阳霉素等,适用于早期、局限性、深在或者明显增厚突起的病变。 外用药物治疗:适用于浅表的婴幼儿血管瘤,如普萘洛尔软膏,噻吗洛尔乳膏,噻玛洛尔滴眼液等,外涂于瘤体表面,每日2-4次,持续3-6个月或瘤体消退; 激光治疗:局部脉冲染料激光,常用于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增殖期抑制瘤体增殖,血管瘤溃疡,消退期后减轻血管瘤的颜色或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 手术治疗:对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血管瘤的进一步治疗,以改善消退不完全的外观为主。 随访观察治疗。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生长速度的多方面评估进行选择,并不是所有的病灶都需要药物的介入,也不能听之任之而错过治疗时机。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学组.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版). 李森恺,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整形美容外科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JonhB.Mulliken,VascularAnomaliesHemagiomasandMalformations,secondedition 就诊重要提示 我院就诊如何进行患者信息采集 中国医医院就诊提示 医院全称: 中国医医院 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