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18/9199297.html 专栏主编 穆士卿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医学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主要从事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及介入治疗,每年进行诊治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畸形、颅内及颅外血管狭窄等神经系统血管病余例。并通过血流动力学对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及愈合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文章四十余,其中二十余篇被SCI收录。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治疗组组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局级科研课题各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五项。 第44期 作者:王猛*王坤葛慧剑邓一鸣穆士卿 单位:首都医科医院神经介入中心 (*医院) 病情简介 患者,男,40岁主诉:突发头疼伴呕吐14小时。现病史:患者于14小时前突发头疼,剧烈难忍,遂急来我院,急诊查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CTA:右侧小脑上动脉动脉瘤,遂以“颅内动脉瘤”收入。既往史:发现高血压病高血脂病6年,自述血压血脂控制良好。个人史:有吸烟史,无酗酒史体格检查:P68次/分、血压:/75mmhg,双侧股动脉、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正常。神经科查体示: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向左侧活动受限,无眼震,颈抵抗,腱反射对称引出,四肢肌力5级,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本院颅脑平扫CT(图1)图1 本院CTA(图2) 图2 术前诊断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小脑上动脉夹层动脉瘤高血压病II级高危组 手术方案脑血管造影+右侧小脑上夹层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手术指征破裂动脉瘤,再次出血风险高,危及生命 手术风险 夹层动脉瘤术中再次破裂出血 血管痉挛,引起梗死 穿支血管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急性脑干梗死 术后夹层动脉瘤未愈,甚至扩大手术材料 6FMPD Synchro0.cm Echelon-°TipShape Targetmmx10cm Target2mmx8cm Targetmmx6cm 3Dev34mmx12cm 3Dev33mmx8cm NeuroformAtlas3.0x15mm 手术过程1.全麻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6F股动脉鞘,cm超滑泥鳅导丝携5F单弯造影导管行全脑动脉造影及右侧椎动脉造影:右侧小脑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图3)。图32.3D造影显示动脉瘤长约6.0mm,宽约5.5mm(图4)。 图43.Synchro0.cm微导丝携Echelon-°微导管经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进入动脉瘤,撤出微导丝,经微导管送入第一枚弹簧圈成篮(图5)。 图54.继续经微导管送入多枚微弹黄圈直至动脉瘤大部分填塞。然后Synchro0.微导丝携Echelon-°微导管越过动脉瘤颈致载瘤动脉远心端(图6)。 图65.经Echelon-10微导管送入NeuroformAtlas3.0x15mm支架一枚(图7)。 图76.支架缓慢准确释放后显示,支架打开不理想(图8)。图87.术后正侧位造影显示: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均不显影,但经皮层支血管代偿良好(图9)。图9 8.术后患者麻醉清醒,拔除气管插管,呼唤应答,言语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心得体会 1.颅内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脑血管壁的病理性夹层累及动脉的内膜、形成内膜下血肿并扩张到内膜和中膜之间。夹层动脉瘤是指病理性夹层发生在中膜层内或中膜和外膜之间的剥离,脑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破裂动脉瘤是临床常见危及生命的重症疾病,致死致残率高。本病例重点在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开颅夹闭手术风险极高,相对而言,神经介入治疗为合适的治疗方案。2.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是小血管夹层动脉瘤的首选,但支架是否能顺利打开是关键。支架打开可能与血管直径及小支架径向支撑力有关,由于NeuroformAtlas的径向支撑力较差,本例患者支架打开不理想。3.另外,在动脉瘤已经栓塞的情况下,微导丝引导微导管如何到达载瘤动脉远心端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术者对微导丝具有较好的操控性。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wh/109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