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29日是第15个“世界卒中日”(WorldStrokeDay)。世界卒中日是由世界卒中组织(WorldStrokeOrganization,WSO)呼吁设立的,为了呼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今年的主题是“医体融合预防卒中”,倡导运动与医学防治相结合,更好地防治卒中积极投身健康中国行动计划,致力于医体融合,推动大健康理念。为此。血管资讯特邀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颈动脉学组副组长、医院刘鹏教授接受专访,精彩内容一睹为快! 问 主任好,年10月29日是第15个“世界卒中日”,而今年的主题是“医体融合预防卒中”,您可以谈谈血管外科在卒中防治中的角色吗? 刘鹏教授 在19世纪,美国的一位健康工程专家首次提出了“医体融合”的概念,而在《“健康中国”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医体融合”,将医疗健康领域与体育运动领域相互打通融合,进一步加快健康中国建设。 其中,慢病防治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脑卒中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对于这类慢性疾病而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慢病预防成为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对于慢病防治始终坚持三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级预防——对症和康复治疗。 在一级预防过程中,体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全民的健康普及教育,我们应该从中小学生时期就注重体育锻炼,这日常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对于减少疾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需要积极倡导医体融合的健康理念。 血管外科作为临床诊疗科室,需要熟悉掌握脑卒中的发病原因、机制及治疗方法,而如何将卒中发病的关口前移,关键在于做好一级预防,积极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 问 颈动脉体瘤血供丰富,极易发生术中大出血及神经损伤,您可以谈谈目前临床如何减少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的术中出血和减低术后脑血管和神经损伤并发症吗? 刘鹏教授 如何减少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的术中出血及相关神经损伤并发症是血管外科医生一直在不断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目前颈动脉体瘤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对于不同类型的颈动脉体瘤,治疗方式也有所差异: Ⅰ型患者,颈动脉体瘤体积较小,与颈动脉粘连极少,主要局限在颈动脉分叉内,可以采用双极电凝等方法直接手术切除,术中出血几率较小,手术效果显著; Ⅱ型患者,颈动脉体瘤体积较大,与颈动脉有一定的粘连,对于有经验的术者,可以行术前栓塞治疗,但也有数据报告提示术前的栓塞治疗可以获益,但获益并不明显; Ⅲ型患者,颈动脉体瘤体积巨大,瘤体将颈动脉完全包裹,手术常需要颈动脉切除和血管移植,对该类型患者行术前栓塞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显著降低术中出血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对于Ⅲ型颈动脉体瘤的治疗,良好的手术技术、应用双极电凝配合术前栓塞治疗是能够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减少术中出血。 问 目前对于颈动脉次全闭塞,指南推荐的BMT(最佳药物治疗)疗效明显劣于CAS或CEA,因此您如何看待颈动脉次全闭塞是否需要外科或介入治疗? 刘鹏教授 颈动脉次全闭塞的概念是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血流速度而定。不论狭窄程度有多严重,只要颈动脉狭窄部位的血流是高速运行,都不能称之为是次全闭塞,只有在颈动脉高度狭窄的基础上,血流速度明显减慢,才称之为次全闭塞。 对于颈动脉次全闭塞病变,一些国外指南并不推荐对患者进行手术干预或者支架植入治疗,目前最佳药物治疗(BMT)依然是国外指南针对这类病变的首选方案,而这在国内的指南或者专家共识中并未提出。 最佳药物治疗(BMT),包括三个内容: 第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各项指标。以高血压为例,需要严格控制在/90mmHg;同理,糖尿病治疗时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也需要达标,将各项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第二,生活规律,改善不良习惯。患者一定要注意改善生活习惯和节奏,如减少打麻将、熬夜,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 第三,坚持定期随访,积极预防卒中。在随访过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