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女性,31岁。

主诉:左耳痛,耳闷,耳鸣5月余。

现病史:患者5月前左耳出现耳痛,耳闷胀感,耳鸣,呈搏动性,自诉为“呼呼”声,与心跳一致。偶有头痛,不伴听力下降,发热,无流脓流水,无眩晕。外院抗炎治疗后症状稍缓解,1月前耳闷,耳鸣症状家中,无流脓,眩晕,耳痛,听力下降等不适,外院中耳乳突CT提示“左外耳道新生物”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起病以来,饮食、二便正常,睡眠良好。

既往史:乙肝大三阳。

实验室检查:专科检查:左外耳道新生物堵塞,鼓膜未窥及,闭眼或露齿可见联动,伸舌居中,鼓腮稍漏气。

血常规正常,血生化正常。

超声:无。

CT/MRI扫描:中耳乳突高分辨率CT:CT检查设备为GE64排CT,患者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外耳道下缘至岩骨上缘,常规扫描层厚为2.5mm,电压kV,管电流mA;扫描结束后行0.63mm骨算法薄层后处理重建,显示病灶局部放大的高分辨率图像,如图1~4。

二、病例问答挑战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一解读

答案:D

该病例从中耳乳突CT平扫上看,肿块位于左侧颞骨内,主要位于乳突,经鼓窦突入鼓室,并向前破坏左外耳道骨部后壁,突入左外耳道区,边缘尚光滑,密度均匀,乳突腔骨质有吸收破坏,与颈静脉球之间的骨壁吸收,病变主体位于颞骨区,未累及桥小脑脚区,故D为最佳答案。患者以耳部症状起病,CT检查可以进行定位诊断,基本排除颅内病变所致。如图1~4。

问题2:该病例在CT平扫基础上,下列哪项检查和技术更能提供定位、定性信息?(单选)

A颞骨MR平扫

B颞骨MR平扫+增强

C内耳水成像

D头颅MR平扫

答案分割线

问题二解读

答案:B

该患者在行CT平扫后,可以基本确定肿块的定位,而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可以有助于显示肿块的大小,累及的范围、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肿块的组织构成、血供情况等特征。因此B答案为最佳选择,MR平扫及增强有助于进一步定位及定性诊断。(如图5~11)。

问题3: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CT、MR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A中耳胆脂瘤

B面神经神经鞘瘤

C中耳癌

D颈静脉球瘤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三解读

答案:B

手术所见:暴露正常面神经鞘膜,发现面神经垂直段直至进入腮腺面神经总干段黄色变性,肿块向后侵犯迷路下气房,向前侵犯后鼓室,向内侵犯颈静脉球。

病理所见:(左侧)面神经丛状神经鞘瘤。免疫

组化结果:S-(+),Ki67(Li约3%)。

三、诊断分析思路

1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

中耳乳突CT检查清楚的显示了颞骨区乳突腔的骨质破坏,而从MR平扫图中可见肿块呈等T1长T2信号,增强后呈略不均匀明显强化,肿块范围较大,但未侵犯颅内,主要位于左侧颞骨乳突内,破坏鼓窦区及鼓室后壁为主,并向前侵犯至外耳道,冠状位可见肿块与颈静脉球之间有一定间隔,可排除颈静脉球瘤的诊断,提示该病为中耳乳突区的肿瘤性病变。从冠状位及矢状位图上均可以清楚的显示肿块向下,沿面神经走形方向自茎乳孔出颅,贴腮腺内缘走行,进一步提示面神经来源的肿瘤性病变。

2本病例的读片思路

(1)发现病变与认证:本病例患者为耳闷,耳痛,耳鸣起病,并发现外耳道肿物,中耳乳突高分辨率CT扫描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发现左侧中耳乳突的病变较为容易,但对病变的性质,是肿瘤性还是肿瘤样病变,以及病变来源的诊断不太容易,受搏动性耳鸣症状的干扰,易与颈静脉球瘤混淆。

(2)定位诊断:定位诊断的含义,一是确定病灶位于什么部位,二是明确病灶可能来源于什么组织结构。对于本病例来说,病变位于左侧颞骨区,乳突,鼓室,外耳道区都有病灶累及,乳突腔内骨质吸收,左侧颈静脉球窝骨壁吸收变薄,与肿块分界不清,中耳乳突CT对骨性结构显示较清楚,而软组织肿块的范围显示欠佳,MR平扫及增强检查清楚的显示了软组织肿块的范围,对肿块的边界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清楚,CT与MR两者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了定位的诊断。

(3)定性诊断:本病例特点为临床上31岁年轻女性,以耳部症状起病,耳部专科检查见左外耳道肿块,无耳流脓,蓝鼓膜等,面神经专科检查提示左侧面神经功能损害,根据左侧中耳乳突CT及MR检查,显示了病变的部位及临近组织结构的关系,面神经的迷路段,鼓室段(水平段)或乳突段(垂直段)功能受损,可初步排除于颈静脉球瘤或胆脂瘤等肿瘤样病变,定性诊断为左侧颞骨区的肿瘤性病变。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本病例特点为31岁年轻女性,以左耳痛,耳鸣,耳鸣等耳部症状起病,耳部专科检查见左外耳道肿块,无耳流脓,蓝鼓膜等,面神经专科检查提示左侧面神经功能损害,中耳乳突CT检查病变位于左侧颞骨区,主要为乳突腔,向前破坏鼓室后壁、鼓窦,突入鼓室,破坏左外耳道骨部后壁突入外耳道内,左侧乳突腔内骨质吸收,面神经管鼓室段及乳突段走形区骨质破坏走形区破坏,左侧颈静脉球窝骨壁吸收变薄,提示肿瘤侵犯。耳部MR平扫及增强显示肿瘤呈等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呈略不均匀明显强化,通过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多个平面检查,进一步清楚的显示了软组织肿块主体位于左侧乳突腔内,部分突入鼓室,累及面神经隐窝区,及左侧外耳道,较为特征性的改变是肿块沿面神经管走形方向自茎乳孔出颅,贴腮腺内缘走行,进一步提示该病灶为面神经来源的肿瘤性病变。

2鉴别诊断

(1)中耳或外耳道胆脂瘤:

胆脂瘤并非真性肿瘤,可以有或无耳流脓病史,肿瘤的主体不在面神经通路上,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CT上为均匀软组织影,可导致鼓室及乳突扩大及骨质破坏,以及听小骨破坏,累及面神经管时可引起面神经损害的相关症状,MRI上等或长T1,长T2信号,增强无强化,而面神经肿瘤明显强化,DWI上为高信号。

(2)中耳或外耳道癌

临床上可有耳内出血及耳痛等症状,CT可显示骨质破坏多为虫噬状不规则,T1WI为等或略低,T2WI呈略高信号,增强有强化,与本病例类似,但骨质破坏不以面神经走形为中心。图片出自参考文献[1]。

(3)颈静脉球瘤

临床上以搏动性耳鸣为特征性临床症状,耳科检查可见蓝鼓膜或深红色或蓝色肿物搏动和脉搏一致,病变发生部位及大小在影像学上差异较大,多表现为颈静脉球窝扩大,骨质边缘不规则及明显软组织肿块。MR检查显示病变呈等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肿瘤实质内可见点状或蜿蜒迂曲的血管流空影,称之为“胡椒盐征”(箭头)。病变晚期累及面神经时也容易引起混淆。

(4)面神经来源其它肿瘤

面神经瘤多数为面神经鞘瘤,其次为面神经纤维瘤及面神经血管瘤。面神经鞘瘤一般有包膜,通常先破坏面神经管,形成软组织肿块,在MRI上信号通常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可发生囊变;而面神经纤维瘤多发生于婴幼儿及儿童,面神经血管瘤多发生于膝状神经节,HRCT表现为蜂窝状高密度影,边界不清,可有砂砾状钙化。图片出自文献[2]。

病例供稿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放射科张菁

专家点评

颞骨的病变HRCT首选。HRCT首先可以明确病变的定位。该病变位于乳突中部、外耳道以及中耳,左侧颈静脉球骨质变薄。根据病变的部位,需要考虑病变来源于面神经垂直段、外耳道或者中耳。冠状HRCT可进一步明确病变的定位。其次病变的特征:病变破坏了颞骨乳突,外耳道后壁及颈静脉球,但是骨质破坏呈压迫性,而且边界清晰,提示病变长期的良性生长行为。MRI可以明确病变的范围和性质。MRI特征性的表现:软组织肿块主体位于左侧乳突腔内,部分突入鼓室,累及面神经隐窝区,及左侧外耳道,肿块沿面神经管走形方向自茎乳孔出颅,贴腮腺内缘走行,进一步提示该病灶为面神经来源的肿瘤性病变。

点评专家:医院放射科夏爽

参考文献:

[1].Ong,C.K.,U.PuaandV.F.Chong,Imagingofcarcinomaoftheexternalauditorycanal:apictorialessay.CancerImaging,.8:p.-8.

[2].杨东辉等,颞骨肿瘤性面瘫的临床诊治分析.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6):第-页.

[3].刘佳,鼓室内良恶性肿瘤的CT、MRI征象分析,,吉林大学.第43页.

[4].沈丽辉,陈孝柏与李滨,面神经瘤的高分辨CT和MRI诊断.CT理论与应用研究,(03):第99-页.

[5].林福海等,面神经鞘瘤的CT和MRI诊断.中国CT和MRI杂志,(03):第34-36页.

[6].陈贤明等,面神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09):第-页.

快扫码







































专业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jg/54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