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舌骨囊肿又称甲状舌管囊肿,是小儿颈部常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性病变,胚胎早期甲状舌管没有完全退化,残留上皮分泌物聚集而形成囊肿,通常因发现颈部中线近舌骨处的包块而就诊。该囊肿可出现于颈前正中部舌基底盲孔至胸骨切迹之间的任何部位,有时也可偏向颈部的一侧,多为单发,包块位置较固定,不能向上及左右推移,随吞咽或伸舌而活动为其特征性表现。有时因反复感染、破溃,形成甲状舌骨瘘,瘘管形成后,分泌半透明黏液瘘管经久不愈。因此在未感染或瘘管未形成前的诊断与治疗尤为重要。

典型病例患儿,男,7岁,患儿1岁前发现颏下包块,逐渐增大。触诊:质韧,大小约3×3cm,分界清楚,活动度好,无触痛,患者伸舌可于口底扪及,随伸舌活动。

超声表现颈正中部颏下舌骨上后方探及大小2.9×2.1cm囊性包块,与舌骨关系密切,形态不规则,包膜完整,壁光滑,内可见分隔,透声不佳,可见细密光点回声,探头加压可见光点流动。

手术及病理发现术中依次切开深层肌层后,沿囊肿表面分离,囊肿大小约2*2cm,根部深达舌骨。术后病理切片并镜下观察分析符合甲状舌管囊肿。

甲状腺舌骨囊肿的超声征象分析甲状舌骨囊肿多表现为颈部前正中线或略偏向一侧囊性包块,与舌骨关系密切,囊壁多数较薄,内为无回声,有的可见分隔,上皮细胞分泌的黏液、球蛋白、胆固醇结晶、角蛋白等内容物声像图表现为囊内的点状强、弱回声,当囊肿合并出血或感染时内部为低回声、高回声及混合回声团,探头加压后其内可见光点流动,包块和周边组织之间有清晰边界,后方回声可见不同程度的增强效应,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团块周边及内部未见明星血流信号。若伴有感染时可见囊壁增厚,周围软组织回声增强,若窦道形成软组织内可见条状低回声。依据声像图特征甲状舌骨囊肿可分为3种类型:Ⅰ型,形态规则或欠规则的无回声囊性包块,边界清晰,壁光滑完整,后方有增强效应,内可出现散在点状回声。Ⅱ型,形态规则或欠规则的呈混合回声的囊性包块,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光滑,无回声区内可见数量不等条带样、分隔样偏强回声及细密点状回声分布。Ⅲ型,形态规则或欠规则的类实性团块,边界欠清晰,包膜不明显,囊壁及分隔可见不均匀增厚,内部回声杂乱、强弱不均,部分可见后方回声衰减及周围软组织水肿。

甲状舌骨囊肿需与以下颈部囊性包块鉴别①皮样囊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囊性包块,多数位置表浅,与皮肤关系密切,囊壁偏厚,边界清晰,内部呈密集的点状、线状或团状偏强回声,可见分层现象,后方回声多无改变,探头加压可见内部光点流动,②颈部淋巴管囊肿,囊肿内容物为淋巴液,常见于胸锁乳突肌后、颈外侧部或锁骨上窝处,呈单房或多房型,具有向周围组织间隙生长的特点,可同时在腋窝、胸部等部位出现囊性暗区。③鳃裂囊肿:是小儿颈部另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病变,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腮弓和腮裂未能正常融合或闭锁不全而形成,主要发生于颈部一侧,多数位于颈浅筋膜下胸锁乳突肌前缘,不随吞咽移动。因鳃裂发育异常部位不同,包块的位置不同。位于下颌角以上及鳃腺区者为第1鳃裂来源,较少见。位于下颌角与舌骨之间者为第2鳃裂来源,最常见。位于颈中下部或锁骨附近者为第3鳃裂来源。该囊肿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当囊内壁衬里为柱状上皮的囊肿透声较好,内衬鳞状上皮时因上皮分泌的角化物及脱落上皮增多,导致囊内出现不均质的低回声,呈类实性肿块,但探头挤压时仍可见光点流动。

甲状舌骨囊肿大多具有典型的声像图特征,而该囊肿长期存在可伴发炎症、瘘管、癌变等并发症,超声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能对患儿做出准确诊断,可以为临床选择适当的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提供极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hl/78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