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像图表现

孕妇,31岁,30W+1D,二维超声示:单妊活胎,大小符合孕周。胎儿左前臂见多房样囊性回声,向外凸起,占据前臂2/3,其它部位未见类似回声,见图1。CDFI+PW示:蜂窝样囊性回声内充满血流信号,由动脉、静脉血流信号组成,血流异常丰富,增粗,走形迂曲,蔓布前臂肌层内。超声提示:左前臂见多房样囊性包块,考虑先天性血管瘤。

尊重孕妇本人及家属意愿进行了引产手术,术后胎儿标本左前臂表现紫黑色包块,周围皮肤呈深紫色,临床诊断:先天性血管瘤,见图5。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二)病例讨论

血管瘤(Angiomas)是血管、淋巴管管壁,或其周围组织的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粘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从本质上可分为两种:一种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失常,血管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一种系因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产生的真性肿瘤。其中80%属先天性的。血管瘤属于良性,生长缓慢,很少恶变。按病理分类:

1)毛细血管瘤:毛细血管型血管瘤又称葡萄酒色斑,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畸形。后天获得性发病者极少。因常发生于颜面部或口腔粘膜及颌骨,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红斑或组织增生样红色斑块。

2)海绵状血管瘤:一般由小静脉和脂肪组织构成。它的形态和质地均像海绵,故而得名。多数生长在皮下组织内,也可生长在肌肉内,少数可在骨或内脏等部位。皮下海绵状血管瘤可使局部轻微隆起,皮肤颜色正常或呈青紫色,肿块质地柔软而境界清楚。

3)蔓状血管瘤:多见于四肢,口腔颌面部的常见于颞浅动脉所在的颞部或头皮下组织,表面及周围有许多树枝状扩张的血管,迂回曲折呈蔓状,局部皮肤呈暗红或是蓝紫色,有时可摸到血管搏动或听到血管杂音。该病例属于蔓状血管瘤。

4)淋巴血管瘤:是扩张的、内皮细胞增生的淋巴管和结缔组织所共同构成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内含淋巴液、淋巴细胞或混有血液。按照构成组织的淋巴管腔隙的大小不同,可以基本上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状淋巴管瘤。淋巴管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好发部位为舌、唇、颊、颈。大多数在出生时或1岁以内发病,但也有迟发者或老年发病。

5)草莓状血管瘤:又称单纯性血管瘤,一般出生后3-5周出现,好发于面、颈和头皮,随婴儿成长而增大,数月内增长迅速,直径可达数厘米,在1年内长到最大限度,以后数年内可逐渐自行消退。

6)鲜红斑痣:又称葡萄酒样痣或毛细血管扩张痣,大多数发生于幼儿期,可能的发生率为0.3%-0.5%。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好发于面、颈和头皮,大多为单侧性,偶见于双侧性。

7)混合型血管瘤:初起时大多为皮肤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红斑,与单纯的草莓状血管瘤并无异样,但随着表面血管瘤的发展,同时侵入真皮和皮下组织,皮下侵犯的范围可超过表面病损面积,形成隆起的包块,形态不规则,多见于面部及四肢。

以上各种血管瘤多数病例在出生后发病,极少数病例宫内胎儿期发病。发生在胎儿期的血管瘤位置表浅,瘤体血流细小,超声一般不显示,因此多数病例超声无法发现、识别。该病例按病理分类为蔓状血管瘤,有隆起性包块且范围广泛,并有典型血流表现,但由于该血管瘤在孕晚期表现,受体位影响检查难度较大,在操作者认真、逐一、反复检查胎儿表面时才得以发现。

超声诊断依据主要是:二维声像图上表现出的多囊样回声的肿块,彩色多普勒显示树枝样粗大血流信号。

编辑:李晓雯修稿:马桂凤

长按







































白癜风中医治疗
SEM(竞价)专员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hl/55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