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的病例是由CT室赵东晓医师提供的一例颈部囊性占位的病例,中年女性,46岁,4个月前我一种发现右侧颈部肿物,质稍韧,无局部发红、发热、疼痛等伴随症状,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为囊肿。两个月后局部肿物复发,并逐渐增大。 彩超显示,右侧颈部皮下囊性回声包块,考虑颈部淋巴水瘤。CT显示右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外侧可见长条状囊性密度影,边界清,大小约39.9x20.8x57.9mm,内密度均匀,CT值约20Hu,邻近胸锁乳突肌受压,与周围血管、腮腺、舌下腺分界清晰。该病人与年6月17日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术中见肿块包膜完整,内为积液,考虑淋巴水瘤,沿肿块依次分离,完整分离切除肿块,有力下册可见明显淋巴管道相通。术后病理为囊性水瘤,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囊性淋巴管瘤,又称囊性水瘤,由增生的淋巴管构成,为淋巴管发育畸形所致,而不是真性肿瘤,大多数发生于幼儿,为先天性。组织学分为三类:毛细管型淋巴管瘤多发生于皮肤、粘膜处;海绵状淋巴结管瘤多发生于上肢,腋部;囊性淋巴管瘤(囊状水瘤)多发生于颈部。 淋巴管瘤可以发生在体内含有淋巴组织的任何部位,约95%发生在颈部和腋窝(颈部约占75%,腋窝占20%),其它部位少见。传统上习惯把淋巴管瘤分为以下3类: 1)海绵状淋巴管瘤:是最常见的一种淋巴管瘤,主要由较大的淋巴窦腔构成,常伴有纤维包膜,多见于唇、舌、颊、颈等部位,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肿胀变形。该类淋巴管瘤不能被压缩,一般不侵及皮肤,但可侵及黏膜,在黏膜表面形成许多绒毛样突起。 2)囊状淋巴管瘤:又称囊性水瘤。主要由肉眼可见的巨大淋巴腔隙构成,也是淋巴管瘤最常见的类型,多见于颈部及腋部,表现为大小不一的囊性包快,该病变一般界限清楚,有波动感,不能被压缩,穿刺可抽出淡黄色的液体。 3)单纯性淋巴管瘤:又称毛细淋巴管瘤,非常少见,是由细小的薄壁淋巴管组成,常见于肢体近端,其外观像米粒大小的囊肿,突出于皮肤表面,破溃后可流出淋巴液,很少孤立存在,常为多个淋巴管瘤无规则的排列在一起。 临床症状:无痛性,柔软颈部肿块,常体检时无意中发现,并发感染、出血或外伤时可突然增大。病理特征:由多房囊腔组成,囊内有薄的分隔,囊内为清凉液体。病变在肌肉血管组织间隙钻缝生长。 CT平扫:淋巴管瘤呈单房或多房性,密度均匀的囊性水样密度病灶,多房者可相互连通。如病灶为高密度或混合密度,多为蛋白含量偏高、出血或继发感染改变,有时可见线状钙化,边缘不规则、分叶状,边界清楚、锐利,常沿组织间隙匍匐性生长,形态与组织间隙形态吻合,但不侵犯周围结构。增强扫描:病灶本身无增强,囊壁和分隔可强化,伴海绵状血管瘤时可出现强化。 MR: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若有出血T1WI与T2WI可均为高信号;增强同CT。MRI由于可多方位成像,因而对估价病灶的范围较CT优越,且对于囊内蛋白质含量较高或伴少量出血者,CT诊断有一定困难,但MRI通过病灶信号的变化,可给诊断带来有益的帮助。 发生于颅面及颈部的囊性淋巴管瘤需与鳃裂囊肿、皮样囊肿及神经鞘瘤囊变鉴别。神经鞘瘤,实质部分可增强,淋巴管瘤仅为囊性,囊内无强化。 发生于纵隔的应与气管、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鉴别。后者多发生于中纵隔,气管旁及气管分叉处,心包囊肿于前下纵隔心包旁,病灶常较小,而囊性淋巴管瘤常位于前纵隔偏右侧,病灶常可延伸至颈部等,病灶常较大。 发生于腋下者需与慢性血肿鉴别。一般有外伤史,病灶形态规则、密度不均匀,单房,囊内一般可见稍高密度血块影,增强一般无强化。 发生于腹部者需与囊性畸胎瘤、囊性转移瘤、慢性血肿及脓肿等鉴别。 在工作中,首先要对病变所在的解剖位置和侵犯间隙进行准确的描述,其次是对病变性质的判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