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冶 http://m.39.net/pf/a_6983854.html
Rathke裂囊肿(一)病例1

女,79岁,频发恶心、呕吐、头痛18个月。

图1Rathke裂囊肿MRI检查

图1A、B、C,平扫T1WI和T2WI于鞍内及鞍上见长T1长T2信号,蝶鞍轻微扩大,视交叉受压略上抬;垂体明显受压变扁,可见正常神经垂体高信号。图1D、E、F,增强扫描见病灶边缘强化。

本病例诊断为Rathke裂囊肿。

影像学诊断要点:①主要症状为头痛,部分患者为偶然发现;②病灶可局限在鞍内,也可突向鞍上,蝶鞍通常无扩大,可见受压的垂体,病灶与垂体分界清晰;③T1WI常为高信号,也可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信号多变;④增强扫描病灶周边见均匀环形增强。

本病需与其他鞍内的病变,如垂体微腺瘤、鞍内颅咽管瘤、垂体脓肿等鉴别。

1.垂体微腺瘤

(1)MRI平扫T1WI多呈等或低信号,很少出现高信号,T2WI多呈等信号。

(2)常规增强扫描表现为增强垂体中局限性信号减低区。

(3)动态增强扫描强化峰值时间晚于正常垂体,强化程度低于正常垂体。

2.鞍内颅咽管瘤

(1)完全位于鞍内者少见。

(2)囊液信号复杂。

(3)增强扫描可见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3.垂体脓肿

(1)罕见。

(2)—般在已有垂体瘤基础上发生。

(3)临床常有突然高热、头痛等症状。

(4)正常垂体信号消失。

(5)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邻近脑膜可受累并见异常强化。

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为CT及MRI。由于CT对钙化敏感,有助于较大Rathke裂囊肿与颅咽管瘤的鉴别。MRI可清楚显示囊内的信号特征,与正常垂体及邻近鞍上结构的关系,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增强扫描是必要的检查手段。当与垂体微腺瘤鉴别困难时,应行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

Rathke裂囊肿女性多见,发病常在20~40岁。起源于胚胎Rathke裂囊残余,为胚胎第3~4周时消化管颊泡发育而成的一憩室样结构,位于腺垂体和中间部之间。大部分Rathke裂囊肿无症状。临床症状主要是压迫周围结构产生,最常见为头痛。病变多起于鞍内,可突至鞍上,单纯位于鞍上者少见。囊肿壁细胞为单层柱状上皮或假复层鱗状上皮,能够分泌富含蛋白的腺液。

Rathke裂囊肿是位于鞍区的囊性病变,起源于鞍内,常向鞍上延伸。较小病变囊液在T1WI常呈高信号,常可以正确诊断。

(二)病例2

男,33岁,头痛、头晕2周。

图2Rathke裂囊肿MRI检查

图2A、B、C,平扫T1WI和T2WI鞍内见一类圆形短T1长T2信号,蝶鞍无扩大,腺垂体受压变扁;正常神经垂体高信号可见。图2D、E、F,增强扫描见病灶周边呈环形强化。

本病例诊断为Rathke裂囊肿。

其余同前述。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hl/128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