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http://m.39.net/pf/a_4661155.html 今天门诊,百惠妈妈临走时问我:“李医生,我孩子耳朵上长了一个洞洞,到底有没有问题啊?” 我看了一眼这个洞洞,不假思索的说:“没问题啊!” “那就好,我上网查了说会发炎啥的,吓死我了”百惠妈妈如释重负:“您说没事儿就好,我就放心了!” 说来惭愧,我真是孤陋寡闻,我当时根本就没意识到这个洞洞的问题。说来也巧,回来刷育儿科普的时候正好看到关于这个洞洞的相关知识,才发现自己到无知和草率,可能影响到了别人的健康。 带着羞愧,我学习了关于耳前洞洞的相关知识,希望百惠妈妈可以看到,希望更多的家长可以看到。 这个洞洞,俗称耳仓,医学上称之为先天性耳前瘘管。是宝宝在胚胎发育期,由于形成耳廓的组织发育不完全,造成多开于耳前的小孔。也有少数小孔开在耳垂或耳轮的后边缘上。在小孔后面的瘘管深浅、长短不一,呈分支状分布。 但宝妈们不必担心,虽然瘘管纵横交错,但另一端是封闭的,不会连通大脑!目前认为耳前瘘管与遗传有关,在亚非国家比较常见,一般5个人中就有2个人有耳前瘘管。 耳前瘘管一般分为单纯型、分泌型和感染型。 单纯型:这些小洞一生都不会发炎,也不会感染或者分泌白色液体。这种没有症状的耳前瘘管对身体没有什么影响,也无需处理。 但经常抠弄、挤压,也有可能造成感染。一旦感染就有反复发作的可能。 分泌型:分泌型的耳前瘘管平时会分泌少许白色粘状液体,闻起来臭臭的,属于正常代谢产物,局部也可能瘙痒不适。 感染型:有些耳前瘘管容易感染,感染时周围红肿、疼痛、脓肿。反复感染可能会留下疤痕。 如果宝宝年龄较小,感染时也可能伴有发烧等症状。 如何预防耳前瘘管感染? 1、注意卫生,适当锻炼。分泌物堵塞是感染的诱因之一,而抵抗力差和外界的细菌都是引发感染的“神助攻”。所以,除了通过饮食+运动的方式来提高宝宝自身免疫力外,家长还要注意宝宝身体的清洁工作,特别是瘘管周围一定要干燥和卫生; 2、避免液体流入。当液体进入瘘管内,是非常容易导致局部发炎的,如果流入的液体不卫生,还有可能引发感染。所以,当宝宝出汗、溢奶、洗脸、洗澡、游泳、淋雨后都需要及时用棉签蘸干宝宝耳周的水分,防止不干净的液体对宝宝瘘管造成影响; 3、辛辣刺激性食物要少吃。在日常生活中,宝宝的饮食最好是清淡有营养,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看到宝宝瘘管处分泌液体,家长千万不要挤压,也不要让宝宝用手抠,因为手部的细菌会趁机侵入瘘管内,导致症状加重。 正确的做法是:用干净的棉签或纸巾轻轻擦掉即可。如果长时间发炎或分泌液体,一定要及时就医诊治。 相关传说 在民间,关于这个小洞洞有“前仓藏粮、后仓藏糠,耳朵棱上藏衣裳”的说法,是有福气的象征。由于其相对少见,我国古代又有圣人异相的观念,甚至《论衡》中说:“伏羲日角,黄帝龙颜,颛顼戴午,尧眉八彩,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三肘,文王四乳,武王骈齿,皋陶鸟喙,孔子反宇”。 所以也就有“有耳仓者有福气”这句话了。 最后再次提醒,如果瘘管没有感染,可以不用处理,但如果出现感染,就需要尽早处理! 祝有耳仓者一直有福气! 耳前洞洞,到底为啥,欢迎转发朋友圈! 李佳曦养儿不易,丰俭由人,点滴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