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那本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看见》,可以说是曾经打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坎上的一本书。 作者性质的成长告白,不仅是自我的剖析,更是社会变迁的备忘录。 柴静《看见》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她没有可以选择标志性的大事件,而是记录了那些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与事。 《看见》是我们大多数人阅读的第一本记者自传。 而今天,小C想要给大家推荐的另一本来自美国的记者自传——《边缘信使》。 《边缘信使》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是小C在年的阅读体验里,感受最佳的一本书籍。 虽然不少电商为了营销常常把这本书标签为“美国版《看见》”,但实际上作者安德森·库珀的国际影响力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要知道,柴静在《看见》里,就曾引用过《边缘信使》里的话,来形容自己离开报道现场,回归生活的感受: 回到家里,等待我的是一沓沓的账单和空荡荡的冰箱。去超市买东西,我会完全迷失——通道太多了,选择也太多了,冰冷的水雾吹拂着新鲜的水果…… 晚上出去玩也是一样的,在车流人海中穿梭,到处找乐子,我也只会感觉自己迷失在人群中。一群女孩一边喝着水果颜色的饮料,一边谈着化妆品和电影,我看见她们的嘴唇在动,看见她们灿烂的笑容和挑染的头发,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会低头看着自己的靴子,然后看到上面的血迹。 我会去看电影,见见朋友,只是,呆不了几天,我就会发现自己又在查看航班时刻表,考虑下一站该去哪里。 安德森·库珀 作为美国主流媒体的金牌主播,库珀在《边缘信使》里讲述的是: 一部关于战争、灾难与幸存的回忆录 一份对15年新闻生涯的总结与回顾 一段对自己沉痛成长经历的追忆和哀悼 在我们“风平浪静”的今日,他却带着摄像机和笔上阵,奔赴世界各地见证着各种灾难与冲突。 从斯里兰卡的海啸到伊拉克战争,从尼日尔的饥荒到侵袭新奥尔良和密西西比的卡特里娜飙风…… 库珀把他为CNN做采访的经历集结成这样一本加以个人情感经验的回忆录。 安德森·库珀facebook的封面《华盛顿邮报》对此评论道: 在诸多夸夸其谈的记者回忆录中,库珀笔下那些来自灾难现场的记录显得鹤立鸡群,因为它们不仅体现了笔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更饱含着他的深情。 褒奖对于库珀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他本就是为新闻而生。 如他所说: 我看了纪录片才知道,鲨鱼必须一刻不停地游才能活下去,因为它们只有这样才能呼吸。它们只有不断奋力向前,才能让水流源源不断地通过它们的鳃。 ……下一站该去哪里:发生了炸弹袭击的阿富汗,还是遭遇洪水的海地?我就像一条掠食的鲨鱼,永无止境地在海水中巡游,寻觅着鲜血的气息。 “战争是我的唯一选择” 安德森·库珀,美国传奇记者、媒体人、作家,多次出入战地报道新闻,他有一档自己的深度新闻节目《安德森·库珀°》。 安德森·库珀访问川普曾经获颁众多新闻奖项与9座艾美奖,被授予“国家荣誉勋章骑士”称号。 中国的粉丝们总是戏称他为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当家花旦,因为一头气质白发,也有人叫他银狐叔。 安德森的传奇人生,并不是从职业生涯的成功开始,而是打从出生,他就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安德森·库珀母亲安德森的母亲GloriaVanderbilt(于本周6月17日去世)是美国的著名设计师、艺术家,作为著名范德堡家族的女继承人,她在时尚、演艺与艺术领域都有着崇高的地位。 安德森·库珀父母父亲WyattEmoryCooper则是一名美国作家、编剧兼演员。 参与过百老汇的演出表演和编排,也在加州大学担任过编剧一职。作为一个普通人,因为真爱,他成为了Gloria的第四任丈夫。 本在该享受无忧童年的年纪,父亲的离世,给了他们一家非常大的打击。 那一年,安德森只有10岁,而他的哥哥也不过12岁。 父亲与兄弟二人他在书里写: 父亲去世的那天重启了我的整个人生,突如其来的风波卷走了曾经的我。 ……父亲的葬礼过后,我们两个(安德森和哥哥卡特)分别缩回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再也没有敞开心扉交流过。 整个世界突然变成了一个恐怖的地方,而我发誓不会让自己被它打倒。我想要变得独立,想要保护自己不再遭受更多伤害。 从那之后,安德森一有机会就开始世界各地奔走,参加生存训练课程,提前修完学分,只为了向自己证明,他一个人就能活下去。 只可惜,世间的残酷从来不会因一个人的疼痛而停止。 母亲与兄弟俩安德森21岁那年,他的哥哥卡特在母亲的家里跳楼自杀。 他和母亲,再一次陷入了一场痛苦的深渊。 哥哥去世一年后,安德森从大学毕业,他问母亲,既然毕业了,那么应该做什么工作。 母亲只给了他一句话——追随你的天赐之福。 这句话让安德森产生了深深的疑惑,因为在几次打击之后,他甚至丧失了感知。 此时,他突然想到或许可以到能够感受强烈感情的地方去,去那种外界伤痛足以与他内心的痛苦相抗衡的地方。 于是他给自己这么一个答案: 我想要生存,我想,也许可以从幸存者身上学习。战争看来是我唯一的选择了。 “他们死了,而我还活着” 《边缘信使》的开篇,安德森就记录了年圣诞节后清晨,在斯里兰卡发生的那场毁灭性海啸。 在这场海啸里,有超过二十万的人丧生。 而在地球的彼端,纽约时代广场却是另一番景象,大家在为新年的到来而欢呼高歌。 报道新年跨年活动的安德森·库珀就在这样的落差之间,为CNN报道完新年倒数之后,安德森登上黎明的航班,飞往斯里兰卡。 头发里还散落着节日庆典纸屑的安德森,在飞机上还担心,距离海啸过去已经一周,是否会错过许多报道的关键点。 讽刺的是,在飞机上,空乘问一个斯里兰卡籍的乘客是否舒服。 “我家里刚死了三个人。”乘客答道。 “哦,那真是太不幸了。”空乘说,稍微停了片刻,“那您不考虑机上免税商品了?” 在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上,人类总是有着超乎想象的乐观。 而作为新闻人,就是要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平衡。就像柴静所说,记者提供的是事实,而不是情绪。 真相才是新闻人的追寻,而不是用情绪来试图煽动读者,在情绪的传播里最终让真相流失。 抵达斯里兰卡的他,见证着南部港口加勒的一片狼藉,他用尽可能客观的语言书写道: 水的威力全部呈现在这里:淹没、挣扎、疲惫、惊恐。涌进肺部的水,咳嗽、呕吐的婴儿,停止跳动的心脏,抽搐的肢体,向后垂下的头,涂满泥浆的面庞上暴突的灿白眼球,肿得像黑气球的舌头,鼓胀得如同蟾蜍的脖颈,断裂的骨骼,粉碎的颅骨,从头颅上硬扯下来的牙齿,失去母亲怀抱的孩子。 他用一句话总结道: 它激烈、痛苦,场面直击人心,每个溺亡者死去时都孤独无依,即便死了,他们的尸体也在绝望地尖叫。 这就是作为安德森·库珀所面对的日常,这样的日常充斥着死亡、灾难与硝烟。 而在这样的残酷里,他也只能给作为灾难的旁观者,尽可能克制情绪,用客观事实的文字来记录下一切。 这种克制情绪的客观报道也好,这种“袖手旁观”的无助也罢,本就是一种残忍。 身处刚果的安德森·库珀正如安德森·库珀写道的那样: 我曾经以为我的新闻报道能带来一些好的结果,能让别人行动起来,为我报道的事件做些什么。 而我现在不太确定自己是不是还相信这一点了。一个地方得到改善,另一个地方就可能陷入崩溃的境地。世界的版图不断变迁,你永远不可能跟上它的节奏。 不论我的报道文笔多么动人,内容又多么翔实可信,我做的任何事都无法在此时此刻挽救这些孩子的生命。 这便是作为边缘信使的安德森·库珀,所有的坚持与无奈。 身处埃及动乱现场的安德森·库珀,记者成为殴打目标 所谓边缘,是指到我们生活的边缘去,到我们心灵的边界去,去那些最穷苦、最危险、最无助、最不被人看见的边缘。 所谓信使,是把他目光所及的信息,是把他全力搜寻的真相,传送到所有人的眼前。 这本书所记录的,就是安德森·库珀从不停歇的脚步,以及他在观看世界时,对自己内心的体察。 这样双向的互动,构成了这本书最动人的部分。 《边缘信使》的腰封上有这么一句话: 永远记得——你因看见世界而震颤的每一个瞬间,都正在看见自己的心灵。 或许这就是安德森·库珀永远行走在路上的原因,因为他不仅见证着世界一次次的改变,也在这些改变里回溯着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写自传回忆录,也是为什么我们看自传回忆录的原因。 打开这本书吧,在这些我们不能亲历的生命往来间,正是我们重见心灵的过程。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fl/125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