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腔颌面部发育 面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突起 额鼻突→中鼻突→中鼻突球状突 →侧鼻突 第一腮弓→上颌突 →下颌突 发生联合障碍时会产生哪些畸形 1、唇裂:球状突与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 正中唇裂:两侧球状突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 下唇裂:两侧下颌突在中线处未联合 2、面裂: 横面裂: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 斜面裂: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 舌的发育 舌的发育:来自第1、2、3鳃弓的间充质增殖形成的隆起。 第1鳃弓来源: 侧舌隆突---一对,两侧对称,较大,形成舌前2/3即舌体奇结节---单个,下方中线处,较小,形成盲孔前小部分舌体 第3鳃弓主要来源:联合突---单个,向前越过第2鳃弓,形成舌后1/3即舌根 界沟:前方覆盖外胚层上皮,后方覆盖内胚层上皮 舌盲孔: 表皮内胚层上皮沿中线增生形成的上皮条索---甲状舌管 下降至甲状软骨处---甲状腺在界沟尖端的舌背表面留下的浅凹陷 正中菱形舌:在舌盲孔前方,奇结节残留所形成的,表现为舌乳头萎缩形成的红色区。与慢性真菌(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关 分叉舌:由侧舌隆突未联合或联合不全形成的 1、舌体:表面覆盖外胚层上皮 2、舌根:表面覆盖内胚层上皮 二——牙的发育 牙胚的发育 牙胚发育始于成釉器的形成,分为三个时期: 蕾状期:第8周 帽状期:第9~10周 钟状期:第11~12周 牙胚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它们的功能是什么?将形成哪些组织? 牙胚来源:原发性上皮带→牙板→牙胚 成釉器:起源于口腔外胚层上皮cell,形成釉质 牙乳头:起源于外胚间叶,形成牙本质和牙髓 是决定牙形状的重要因素!! 牙囊:起源于外胚间叶,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牙槽骨 牙胚的分化-4个诱导(箭头)-什么时候形成硬组织 牙体硬组织的形成规律 釉质和本质呈规律性和节拍性的交叉形成,成牙本质细胞先形成一层牙本质后,向牙髓侧后 退;成釉细胞分泌一层釉质基质后,向外周后退。在牙尖部牙本质呈圆锥状有节律地沉积 三——牙体组织 牙釉质的矿物质比例 体积重量 无机物86%96%磷灰石晶体 有机物2%1%蛋白质和脂类 水12%3% 牙本质的矿物质比例 体积重量 无机物50%70%磷灰石晶体较小 有机物30%20%主要是胶原蛋白 水20%10% 牙釉质的组成 1、牙釉质的基本结构是由釉柱组成的 2、光镜下釉柱呈细长的柱状结构,由釉牙本质界向釉质表面放射状的分布,贯穿釉质全层,釉柱的横断面呈鱼鳞状 3、电镜下釉柱呈球拍状,由头部和尾部构成,相嵌排列 4、釉质内有机物集中处有釉牙本质界、生长线、釉板、釉丛和釉梭 牙本质的组成 1、牙本质的基本结构由牙本质小管、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牙本质间质构成。2、牙本质小管自牙髓表面向釉牙本质界呈放射状排列。沿途有分支,管内充满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3、牙本质的感觉为痛觉,目前流体动力学说被广泛接受 牙髓的组成 1、细胞: 成牙本质细胞 成纤维细胞 组织细胞和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树枝状细胞 淋巴细胞 2、纤维:胶原纤维:Ⅰ型、Ⅱ型 嗜银纤维(网状纤维) 弹力纤维 3、基质:蛋白多糖复合物 糖蛋白 4、血管:来自牙槽动脉的分支 5、淋巴管 6、神经:有髓神经(多)—传导痛觉 无髓神经(少)—调节血管 釉梭: (1)起始于釉牙本质界 (2)纺锤状,边界清楚 (3)磨片中呈黑色,牙尖及切缘处多见 釉丛: (1)起始于釉牙本质界 (2)草丛状,边界不清,较高 (3)磨片中呈黑色,分布均匀 绞釉:釉柱的行程近表面1/3较直,内2/3弯曲,在切缘和牙尖区尤为明显,称为绞釉可增强釉质对咬合力的抵抗 死区: (1)较重刺激引起的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坏 (2)充满空气,在透射光显微镜下呈黑色 (3)常见于髓角,近髓端常有修复性牙本质 球间牙本质:牙本质钙化不良时,在钙化小球间遗留的未被钙化的间质位于牙冠部的釉牙本质界处,沿生长线分布有牙本质小管通过,无管周牙本质结构 托姆斯颗粒层:位于牙根部牙本质透明层内侧,颗粒状的未矿化区 成因:(1)成牙本质突起的末端(2)矿化不全 四——牙周组织 牙龈的基本结构 上皮:牙龈上皮 龈沟上皮 结合上皮 附着上皮 种类 角化 上皮钉突 牙龈上皮 复层鳞状上皮 有 有 龈沟上皮 复层鳞状上皮 无 有 结合上皮 复层鳞状上皮 无 无 龈谷上皮 复层鳞状上皮 无 有 固有层:牙龈纤维,血管、神经 牙周膜的基本结构 细胞:成纤维细胞、成牙髓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上皮剩余、牙骨质小体 间质纤维: 胶原纤维 弹力纤维:不成熟(Oxytalan纤维和Eluanin纤维) 主纤维:胶原纤维汇集成粗大,具有一定方向的纤维束 间隙纤维:主纤维之间的疏松的纤维组织 基质:氨基葡聚糖和糖蛋白,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牙周膜的主纤维分布 分为五组,由冠至根方依次为 1、牙槽嵴组:[仅位于唇(颊)舌(腭)侧] 起始:起于牙槽嵴顶,止于釉牙骨质界下方的牙骨质 功能:向牙槽窝内牵拉牙,对抗侧方力,保持牙直立 2、水平组: 起始:起于牙骨质,止于牙槽骨 功能:维持牙直立,对抗侧方力,防止牙侧方移动 3、斜行组: 位于:除了牙颈部和根间区,斜行 功能:讲咀嚼压力变为牵引力,限制牙的转动 4、根尖组: 起始:根尖区牙骨质,止于根尖周围的牙槽骨 功能:保护进入根尖孔的血管和神经 5、根间组: 起始:起于多根牙的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止于根分叉处牙骨质 功能:防止牙根向冠方移动,主纤维的两端分别被包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内,称穿通纤维,将牙齿牢固地固定在颌骨内 九——龋病 釉质龋早期平滑面龋的病理改变 早期:病损区的釉柱横纹和生长线变得明显,有色素沉着 继续发展:病损呈三角形改变,尖向釉牙本质界,底向表面,分为: 透明层:有轻度脱矿,是釉质龋的最早改变 暗层:同时存在脱矿和再矿化,存在大量微孔 病损体部:脱矿最严重,是病变的主要部分,釉柱横纹和生长线较为明显 表层:组织结构和理化特征与正常釉质相似,龋损发生时最先被酸腐蚀 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 病损形态呈三角形,顶部朝向髓腔,底部朝向釉牙本质界 其改变由病损深部向表层分为四层结构:透明层:为牙本质龋的最深层,最早出现的改变,牙本质小管管腔变窄,管腔中有矿物盐物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矿 脱矿层:牙本质小管比较完整,有再矿化现象,牙本质小管内基本无菌 细菌侵入层:牙本质小管内有细菌(串珠样外观,液化坏死灶,横向裂隙) 坏死崩解层:细菌不再局限于管内,侵入管周、管间牙本质,此层几乎无正常牙本质保留 十——牙髓病 慢性闭锁性牙髓炎 临床表现:1、自发性疼痛(钝痛),刺激痛,持续时间较长 2、常有咬合痛,叩痛 病理改变:1、病变中央组织坏死、脓肿形成 2、周边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增生,肉芽组织形成 3、其余牙髓组织可正常 慢性溃疡性牙髓炎 临床表现:1、可见穿髓孔 2、自发性疼痛(钝痛)、刺激痛、食物嵌入时剧痛 3、咬合不适或咬合痛 病理改变:1、穿髓孔处表面为炎性渗出物,食物残渣及坏死组织 2、其下方炎性肉芽组织形成 3、深部血管扩张充血,散在的慢性炎细胞浸润 十一——根尖周炎 根尖肉芽肿的病理改变 1、根尖周组织结构破坏被炎性肉芽组织取代 2、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 3、肉芽组织中可见泡沫细胞和增生的上皮团块 上皮来源: malassez上皮剩余 瘘道的口腔上皮或皮肤表皮 牙周袋壁上皮 呼吸道上皮 慢性根尖周脓肿的病理改变 1、根尖区牙周膜内脓肿形成 2、脓肿中央组织液化坏死 3、周围为炎性肉芽组织 4、外周纤维结缔组织包绕 5、牙骨质和牙槽骨有不同程度吸收 6、有瘘管者,管壁被覆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毛细血管增生扩张,慢性炎细胞浸润 瘘管上皮由来: malassez上皮剩余 呼吸道上皮 牙周袋上皮 口腔上皮 皮肤表皮 根尖周肉芽肿转变成根尖周囊肿的方式 ↗上皮团中心液化 根尖周肉芽肿→上皮增殖→被覆脓腔→根尖周囊肿 ↘上皮包裹肉芽组织 根尖周肉芽肿→抵抗力↓,病源刺激↑→根尖周脓肿 十二——牙周组织病 慢性龈炎 1、临床表现 炎症水肿型:龈缘红肿、光亮、松软,易出血 纤维增生型:龈缘肿胀、坚实,不易出血 2、病理改变 炎症局限于沟内上皮下方,牙周膜、牙槽骨均未见明显变化 炎症水肿型:组织水肿,毛细血管增生,大量中性粒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增生型:纤维组织增生成束,伴慢性炎细胞浸润 3、病因 细菌和毒素、软垢、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习惯、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原因 牙周炎的病理变化 1)活动期: ①牙面可见菌斑、牙石、软垢 ②沟内上皮和结合上皮下方的胶原纤维水肿、变性、消失,被炎细胞取代,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延伸形成牙周袋,袋壁上皮糜烂、溃疡向结缔组织内增殖,牙周袋内有大量的渗出 ③牙周膜变性、降解、间隙增宽,牙槽骨吸收破坏 2)静止期: ①袋壁上皮和结合上皮周围炎症明显减少,牙周袋与牙槽骨之间可见大量新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 ②牙槽骨吸收停止有新骨形成 ③牙骨质出现新生现象 十三——口腔粘膜病 棘层松解:棘层细胞间桥溶解、断裂,细胞结离,形成裂隙或泡 上皮异常增生:上皮总的紊乱称为上皮异常增生可发生以下变化 1、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 2、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 3、核浆比例增加 4、上皮钉突呈滴状 5、上皮层次紊乱 6、有丝分裂象增加,可减少数异常有丝分裂 7、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 8、细胞多形性 9、细胞核浓染 10、核仁增大 11、细胞黏着力下降 12、棘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 溃疡:黏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 糜烂: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 角化不良: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见于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也称错角化 红斑 临床表现: 年龄:41~50岁最多见 性别:男性多见 部位:舌缘,龈,龈颊沟,口底,舌腹较多见 分类:1、均质型:软,鲜红,边界明确,表面光滑,不高出黏膜表面2、间杂型:红白相间,红斑区可不规则,红斑基底上有散在的白色斑点3、颗粒型:边缘不规则,稍高于黏膜表面,表面不平整,有颗粒样微小结节红或白色 病理改变:均质型:上皮萎缩,上皮异常增生或原位癌颗粒型:大多数为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 白斑 病因:局部长期刺激 临床表现: 1、患病率:10.47% 2、部位:颊舌黏膜最多见。口底,舌腹,舌侧缘为高危险区。 3、性别:男:女=13.5:1 4、分型: 均质型:白色,平坦,起皱波纹状,边界清楚,平齐或略高起,粗涩感非均质型:夹杂疣状,结节,溃疡,红斑 镜下: 1、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 2、粒层明显 3、棘层增厚 4、基底层清晰 5、上皮钉突伸长,肥厚,可呈水滴状 6、上皮下有少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7、可伴有上皮异常增生 扁平苔藓 临床表现: 患病率:0.5%年龄:40~49岁好发 性别:女性多见部位:颊,舌,唇,牙龈(常为对称性) 体征: 1、白色或灰白色条纹呈网状线状,环状或树枝状,条纹间黏膜发红。 2、舌部:灰白色斑块状,比白斑色浅。 3、皮肤: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中心凹陷,鲜红色或紫红色或褐色 病理改变: 1、表层:白色条纹处-不全角化,发红部位-无角化 2、棘层:增生居多,少数萎缩 3、基底层:液化变性,排列紊乱,基底膜界限不清,可形成基层下疱 4、上皮钉不规则延长,呈锯齿状 5、固有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 6、棘层、固有层可见胶样小体 白班和扁平苔藓的区别 扁平苔藓: 基底层:液化变性,排列紊乱,基底膜界限不清,可形成基层下疱上皮钉突不规则延长,呈锯齿状固有层淋巴细胞袋装浸润 白斑:基底层清晰 上皮钉突伸长,肥厚,可呈水滴状 上皮下有少量慢性炎细胞浸润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病因: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性别:女性多见 年龄:壮年 部位: 1、口颊部的皮肤与黏膜呈蝴蝶斑。鲜红色斑,覆盖白色鳞削,角质栓塞2、唇颊黏膜红斑样病损,糜烂,出血,结痂 陈旧性:萎缩角化病损周围白色放射状条纹 病理改变: 1、表层:过度正角化或不全角化,可见角质栓塞 2、粒层:明显 3、棘层:萎缩变薄,部分增生,钉突伸长 4、基层:变性液化 5、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水肿断裂,毛细血管扩张,管腔不整,血栓形成,管周类纤维蛋白沉积 6、免疫病理:基底膜区域有免疫球蛋白补体沉积,可检测出翠绿色的荧光带 天疱疮 病因:自身免疫性疾病,桥粒蛋白为本病的抗原 临床表现: 年龄: 中年居多 性别:女性稍多 部位:软腭,颊,龈多见 体征: 1)疱壁薄易破(糜烂) 2)边缘扩展 3)尼氏征阳性 病理改变: 1、棘层松解及上皮内疱形成 2、天疱疮细胞 3、不规则乳头突起呈绒毛状,表面单层基底细胞排列 4、固有层中等炎细胞浸润 5、荧光环 类天疱疮 病因: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上皮的基底膜复合体半桥粒蛋白为本病的抗原 临床表现: 年龄:50岁以上 部位:牙龈多见,腭,颊,舌,还可发生在眼、尿道、外阴、肛门及皮肤等处,体征:疱壁较厚,色灰白,无边缘扩展 病理改变: 1、基底细胞变性,上皮全层剥脱 2、形成基层下疱 3、固有层胶原水肿,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4、荧光带 天疱疮和类天疱疮的区别 天疱疮:棘层松解和上皮内疱形成,基底细胞附着于结缔组织的上方 类天疱疮:上皮层内无棘层松解,形成基层下疱,基底细胞可消失 十四——颌骨疾病 骨纤维结构不良 病理改变:肉眼:骨膨隆,骨皮质变薄与骨松质界线不清,骨髓腔呈灰白色,有出血,囊性变 镜下: 1、正常骨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细胞分化较好,梭形 2、骨小梁形态不一,周围缺乏成骨细胞 3、界线不清 生物学行为:瘤样病变,良性,手术后常复发,少数可发展成为骨肉瘤或纤维肉瘤 十六——涎腺疾病 腺淋巴瘤 临床表现: 年龄:41~70多见 性别:男女5:1 部位:腮腺可双侧同发 症状:无痛,生长缓慢 体征:质硬,波动感,可有消长史 病理改变: 肉眼: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直径3~4cm,包膜较完整,切面实性,部分为囊性,可见乳头镜下: 1、双排假复层细胞形成腺管或囊腔结构,其中柱状细胞排列整齐,浆呈颗粒状,微嗜酸,核小,深染,位于细胞顶端.锥形细胞排列紊乱,嵌于前者之间 2、间质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可见淋巴滤泡形成 组织来源:来源于腮腺内淋巴结,或淋巴结构内的异位涎腺组织 生物学行为:上皮性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很少复发,恶性者极少 腺样囊性癌 临床表现:发病率:占涎腺肿瘤4.7~10%,国内六院校统计在涎腺上皮性肿瘤中,此瘤占11%;在恶性肿瘤中占27%。 年龄:40~60岁 性别:女≥男 部位:腮腺、硬腭多见,舌下腺恶性肿瘤首先为本肿瘤 症状:感觉异常,麻木,疼痛,面神经麻痹 体征:黏连,固定,溃疡 病理改变: 大体: 圆形、结节状,大小不等,无被膜,质地偏硬切面灰白,均质,偶见透明条索,出血,囊性变组织:肿瘤细胞有两型:导管内衬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为大小均一,核分裂象少见组织结构呈三型:1)筛孔(腺样)型;2)管状型;3)实性(基底细胞样)型浸润神经血管间质:大小不一,透明样物质 组织发生:闰管,或闰管储备细胞 生物学行为:上皮性恶性肿瘤无包膜,浸润生长,易沿纤维神经血管生长 可转移 粘液表皮样癌 临床表现:年龄:30~50岁多见 性别:女略多于男 部位:腮腺,腭部 症状:高分化——缓慢,无痛,似多形性腺瘤,形成囊腔时,有波动感低分化——生长快,疼痛,溃疡,面神经麻痹 病理改变:肉眼:高分化:直径小于5cm,包膜不完整,似多形性腺瘤,切面实性,灰白或浅粉色,小囊多少不等,含囊液低分化:无包膜,境界不清,其余基本相同镜下:肿瘤实质部分由三种细胞组成: 1、黏液细胞:立方,柱状或杯状,核居中或偏移2、表皮样细胞:似鳞状细胞3、中间细胞:似基底细胞 肿瘤分为高、中、低三种分化: 高分化(低恶性):黏液细胞多于50%,以黏液细胞与表皮样细胞为主,形成囊样腔隙,无核异形性,核分裂少见或无 低分化(高恶性):黏液细胞少于10%以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为主,形成实性团快,细胞间变,核分裂明显 中分化(中恶性):黏液细胞10%,50%以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为主,形成实性团块,细胞轻中度异形性,偶见核分裂 肿瘤间质:较致密的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组织发生:排泄管的储备细胞 口腔黏膜的基底细胞 生物学行为:上皮性的恶性肿瘤分低度、中度、高度恶性 浸润转移转移率为:2%、16%、35% 五年治愈率:92%,49%,49% 舍格伦综合症 临床表现:年龄:40~50岁多见 性别:女:男=4~5:1 症状:口干,眼干,类风湿关节炎等胶原性疾病 体征:涎腺泪腺肿大 化验:贫血,血小板减少,血沉加快 X线:主导管扩张,边缘不齐末梢导管扩张呈点状 病理改变: 肉眼:弥漫性肿大,切面灰白色,小叶界清 结节状包块,切面灰白色,界不清与周围无被膜 镜下:早期:小叶中心处淋巴细胞浸润----腺泡分离 进展期:腺泡破坏,消失----淋巴细胞取代 晚期:小叶内腺泡全部消失,为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取代,但轮廓保留;导管上皮增生形成上皮岛,可见嗜酸性无定形物质。导管扩张形成囊腔;小叶内缺乏纤维组织修复 唇腺:4个腺小叶内至少有2个灶(50个淋巴细胞为一灶) 生物学行为:少数恶变(恶性淋巴瘤,癌) 多形性腺瘤 临床表现: 年龄:40岁左右多见 性别:女男 部位:大涎腺顺序:腮腺(80%),颌下腺 舌下腺小涎腺顺序:腭,唇,颊,舌 症状:无痛,缓慢,偶有不适 体征:质硬,活动(除腭部)结节状,表面皮肤黏膜无改变 病理改变: 大体:肿瘤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分叶状 包膜较完整,剖面实性,灰白色,可见浅黄色的软骨样区域和半透明胶冻状黏液样区域 光镜: 1、细胞形态多样性:扁平,多角,纺锤,星形等 2、排列结构的多样性:管状,细胞团块,片状,条索状,网状 3、肿瘤成分多样性:肿瘤性上皮,粘液样组织,软骨样组织 4、变化的多样性:鳞状化生,囊性变,玻璃样变,钙化,骨化 5、包膜:较完成,可有瘤细胞侵入 组织来源: 闰管细胞或闰管储备细胞 生物学行为:上皮性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易复发,多次复发可导致癌变,手术时须同涎腺组织一同摘除 复发原因: 1、肿瘤具有出芽性生长特点 2、黏液样包膜不完整,包膜内外有肿瘤组织 3、组织容易撒落在创面上 4、面神经的存在 5、手术处置不当 十七——口腔颌面部囊肿 含牙囊肿 临床表现: 1、年龄:10~39岁多见 2、性别:男女 3、部位:下颌第三磨牙上颌尖牙上颌第三磨牙下颌双尖牙 4、X线:单囊透射区,界清,含牙 病理改变: 肉眼: 1、囊壁较薄,与骨易剥离,单房多见 2、囊壁附着于釉牙骨质界处,牙冠部位于腔内,牙根位于腔外 3、囊液为淡黄色-褐色液体 镜下:1、囊壁内衬上皮为无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厚薄均匀2~5层扁平细胞或矮立方状细胞构成,可含有粘液细胞,或纤毛柱状细胞 2、无上皮钉突与纤维囊壁交界平坦 3、纤维囊壁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内可见牙源性上皮岛,皮脂细胞,淋巴细胞 生物学行为: 1、囊肿呈膨胀生长,手术摘除很少复发,预后良好 2、少数可发展成成釉细胞瘤 根尖周囊肿 临床表现: 年龄:20-49多发 性别:男>女 部位:上颌前牙好发 症状和体征:无痛,根尖区肿胀,伴有死髓牙 X线:根尖区圆形或卵圆形透射区,边界清晰,可有骨白线。 病理改变: 1、肉眼:大小不一,壁厚薄不均,与牙根相附着 2、镜下:(1)内衬上皮为无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厚薄不一,炎性增生呈网状、(2)纤维囊壁较厚,大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3)可见泡沫细胞和胆固醇结晶裂隙和透明小体 组织来源:多为Malassez上皮剩余 生物学行为:术后无复发 其他囊肿发生部位 名称 部位 鼻腭管囊肿 腭正中缝前部管内 球上颌囊肿 上颌尖牙与侧切牙之间,管内 鼻唇囊肿 鼻翼下方的上唇内,软组织 皮样囊肿 舌下位(颏舌骨肌与口底之间) 颏下位(颏舌骨肌与下颌舌骨肌之间) 表皮样囊肿 同上 鳃裂囊肿(淋巴上皮囊肿) 颈上部下颌骨处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口底、舌、软腭 甲状舌管囊肿 舌盲孔——甲状腺 畸胎样囊肿 舌体、口底 十八——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牙源性腺样瘤 临床表现: 年龄:10-19岁多见 性别:女>男,1.9:1 部位:上颌>下颌(2-1:1),3好发 症状和体征:无症状,可是皮质骨膨胀,骨折可发生。 X线:透射区,界清,有钙化灶,常含牙 病理改变: 大体:较小,包膜完整,切面实质或囊性,有沙粒感。 镜下: 1、肿瘤上皮形成结节状,玫瑰花样,腺管状梁状结构。 2、嗜酸性物质沉积。3、发育不良的牙本质,釉质基质和牙骨质样物质 组织发生:牙源性(成釉器,缩余釉上皮,含牙囊肿的衬里上皮) 生物学行为:良性,无浸润,不复发,多数人认为不是恶性肿瘤 成釉细胞瘤 临床特点:年龄:30-49岁常见,平均40岁。 性别:男≈女。 部位:下颌>上颌,特别下颌磨牙区和升支最常见 症状:无痛,生长缓慢 体征:颌骨逐渐膨大,变形,骨质变薄,乒乓感,表面黏膜正常,牙可松动,移位,脱落,牙根可吸收,可见埋伏牙。X线:单房或多房,透射阴影,边界清晰,不规则,呈扇形或切迹壮,可有分隔,埋伏牙,但无钙化灶 病理表现: 大体: 1、肿瘤大小不一,包膜不完整,与骨组织界限不清. 2、剖面呈囊性或实性,或二者兼有,囊内含黄色或褐色液体,实性区呈灰白色,质较软 镜下:滤泡型: 1、肿瘤上皮细胞形成上皮团块,周边细胞为单层立方或柱状,核呈栅栏状排列,远离基膜,似成釉细胞,中央细胞呈多边形,连接疏松,似成釉器星网状层。 2、有时滤泡中央可出现:鳞状化生、颗粒性变、囊性变 有时滤泡周边可出现:玻璃样变。 3、肿瘤间质为成熟的结缔组织 镜下:丛状型: 1、肿瘤上皮形成网状,周边细胞为单层立方或柱状,中央细胞类似星网状层细胞,含量较少 2、肿瘤的间质可发生囊性变 组织发生: 1、成釉器 2、Malassez上皮剩余 3、Serres上皮剩余 4、缩余釉上皮 5、牙源性囊肿的衬里上皮(如含牙囊肿) 6、口腔粘膜上皮 生物学行为:1、为良性牙源性上皮性肿瘤,局部浸润性生长,易复发 2、发生的部位影响预后,可危及生命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临床表现: 发病率:占颌骨囊肿3-12% 年龄:10~29岁和40~49岁高发 性别:男女 部位: 下上,下颌第三磨牙和升支多见——下颌骨 上颌第一磨牙多见——上颌骨 体征:早期不引起颌骨膨大 X线:常为单发,也可多发(占10%)可单房或多房,边缘平滑或呈扇形 病理改变: 肉眼:单囊或多囊,含干酪样物质居多,囊壁较薄、脆,与骨界限分明,边界不规则,可有埋伏牙 镜下: 1、内衬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伴角化(正或不全角化),厚薄均匀(5~8层),一般无钉突,与结缔组织交界平坦 2、角化层呈波纹状3、棘层较薄,常呈空泡4、基底层界限清楚,由柱状或立方状细胞组成核深染,呈栅栏状排列5、纤维囊壁较薄,无炎症,可见子囊和上皮岛 生物学行为:复发率:5~62%, 复发原因: 1、囊壁薄,易碎2、指状突起性生长3、基底细胞的增殖4、子囊5、牙板剩余 组织来源: 1、牙板剩余(serres上皮剩余) 2、口腔粘膜的基底细胞 十九——口腔颌面部其他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 鳞癌 镜下:由白斑发展而来 1、上皮异常增生:基底细胞极性消失,核浓染 2、原位癌:上皮全层紊乱,但未侵润固有层 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 角化程度 间桥 细胞和胞核的多形性 细胞分裂 一级(高分化) 明显 显著 不明显 少 二级(中分化) 较少 不显著 较明显 较多 三级(低分化) 少见 极少见 明显 常见 鳞癌分级 答上面那个表格 牙龈瘤 血管性龈瘤 纤维性龈瘤 巨细胞龈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