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制定临床短缺药物的长效管理制度才是解决之道,药品监管部门责无旁贷。编者按“药荒”反复发生,已经引起了监管机构的重视,并积极组织应对措施。然而,如果每次都一事一议,被动应战,“药荒”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分析短缺药品特点,发现市场供应短缺背后的机制问题,建立固定管理机构,制定短缺药物管理的长效制度才是解决之道。

来源:健康界作者:况扶华

6月27日卫计委公示《年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药品定点生产企业招标评审结果》。三种药物中标,然而这仅仅是九个招标品种中的三个品种。没有企业中标的药品该如何解决市场紧缺问题?近年反复上演的药荒问题能靠这样一事一议被动应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吗?

哪些药物容易发生短缺?

年卫计委药政司发布的九个计划招标的品种,其中既有临床常用药,也有罕用药物,而且一般具有以下两个标签之一:定价低、用量小。

常用药物如: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急诊抢救用药)、麦角新碱(子宫出血)、促皮质素(儿童急救用药)。

罕用药物如:氯解磷定(急诊抢救用药)、硫酸鱼精蛋白(心脏手术用药)、放线菌素D(肿瘤化疗药物)、复方新诺明针剂(辅助用药,骨髓移植后退烧)、盐酸平阳霉素(肿瘤类抗生素)、注射用对氨基水杨酸钠(结核用药)。

定价低,然后用量还小,这意味着企业生产这些药物无利可图。因此,生产企业往往只有一到两家,生产集中度非常高。一旦出现某个环节的中断,药品短缺便必然发生。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临床必需药品短缺,依靠企业自动自愿来进行这些低价药品生产是不现实的。

“药荒”反复提示了什么?

鱼精蛋白短缺就是一个“药荒”反复发生的极端案例。年鱼精蛋白就发生了短缺,经由媒体报道,政府部门出面协调解决。然而,年五年前的短缺再次轮回。诚然,在卫计委等机构的迅速介入下快速缓解了短缺情形,然而下一次还会不会继续轮回?解决问题的根本机制到底在哪里?

药荒问题的解决路线一般是这样的:

1.临床亟需,但却没有企业生产。

2.缺药危及生命,导致患者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跪求”。

3.医疗机构缺药无法开展工作,表达强烈不满。

4.信息通过各方转发,媒体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zl/86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