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前瘘管为第一,二鳃弓的耳廓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的遗迹,是一种临床上很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国内抽样调查,其发现率达1.2%,单侧与双侧发病比例为4:1,女性略多于男性,半数以上患者有家庭史,属于多基因相关病。 瘘管的开口很小,多位于耳轮脚前,少数可在耳廓之三角窝或耳甲腔部,平时多无症状,感染时才引起注意并接受诊治。 一:病理 瘘管为一狭窄盲管,开口多在耳轮脚前方,若位置靠后,瘘管可穿过耳轮脚或耳廓软骨,深至耳道软骨部与骨部交界处或乳突骨面,部分有分支。 管壁为复层鳞状上皮,皮下结缔组织中有毛囊,汗腺及皮脂腺。 管腔内常有脱落上皮等混合而成之鳞屑,有臭味。 管腔可膨胀成囊状,感染时有脓液潴留,形成脓肿,管周有炎性浸润。 二:临床表现 一般无症状,偶尔局部发痒。检查时仅见外口为皮肤上一小凹,挤压可有少量白色皮脂样物,有微臭。 感染时,局部红肿,疼痛,溢脓液,重者,周围组织肿胀,皮肤可以溃破成多个漏孔。 三:诊断 根据病史与局部检查,容易确定诊断,注意与第一鳃瘘及淋巴结炎等相鉴别。 四:治疗 无症状者可不处理。 局部瘙痒,有分泌物溢出者,宜行手术切除。 有感染者行局部抗炎症治疗,脓肿形成应切开引流,在炎症消退后行瘘管切除术。 五:护理 1,合并感染者,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2.脓肿形成者,配合医生切开排脓,并做好伤口引流及换药。 3,需手术者,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取平卧位或健侧卧位,摄入营养丰富,易消化的软食,忌辛辣,坚硬等刺激性食物,及时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4.健康指导 日常应保持外耳清洁,勿用手自行挤压瘘管,避免污水进入瘘管; 术后注意休息,预防感冒,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zl/836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