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网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交流会暨第十六次全国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学术交流会于年8月30日-31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顺利举行束。这场学术交流会已经成为国内血管瘤与脉管畸形领域中一个标志性的学术活动,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名多学科学者参加,参会者包括大多数从事本领域工作的公立与私人医疗机构,其中还包括了来自中国台湾的专家李经纬、黄柏诚带队的一行八人的专家团队。本次大会的特邀主旨演讲者是现任日本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研究学会主席,信州大学整复外科ShunsukeYuzuriha教授。

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外在血管瘤与脉管畸形领域中知名的整复外科、口腔颌面外科、介入科、头颈外科、皮肤科、眼科、小儿外科、血管外科、超声科、激光医学、血管瘤专科等诸多科室的专家学者,为更好地反映国内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诊治的前沿动态,全面准确地反馈当前血管瘤与脉管畸形领域的新观念、新进展和新讯息,本医院的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分享科研成果和交流实践经验。大会的邀请讲者包括国内相关领域中的知名专家及学者,医院的马琳教授、重庆医院周德凯教授、上海交通大医院的欧阳天祥教授、医院的沈卫民教授、医院的袁斯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口腔医学院郑家伟教授、医院的董长宪教授等等。大会主席是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学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整复外科林晓曦教授。国内外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分享先进经验,促进学科发展,共襄百家争鸣,探讨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诊治领域本年度最热门和亟待解决的一系列学术难题。

大会第一天,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主委栾杰教授、前任主委郭树忠教授到会做了开幕词。大会首先以“婴幼儿血管瘤及其他血管源性肿物”作为首个讨论主题,医院霍然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整复外科李伟教授等主持,来自全国的专家就临床中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及干预展开了交流并分享了经验。会议中的焦点集中于对于混合难治性血管瘤的联合治疗高质量临床研究,比如,如何通过超声的辅助,口服普萘洛尔的同时配合外用噻吗洛尔或局部注射聚多卡醇(或聚桂醇)或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组合或分组治疗的临床研究,如何加快瘤体的缩小以及减少溃烂、破损、留疤等并发症的发生?婴幼儿血管瘤的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如何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等情况也在大会上一一着重讨论,来自北医三院的贾珊医生以及来自上海九院的金云波医生都提到了婴幼儿血管瘤患者心理发育的重要性以及预防心理问题早期手术干预的必要性。大会对于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HE)以及丛状血管瘤(TA)的治疗仍主张以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mycin)或西罗莫司(Sirolimus)作为临床首选药物,而在治疗过程中,如何监控对血小板和药物浓度的检测对治疗KHE并发症的限制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雷帕霉素应用于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KTS等病症的治疗也做了相应的探讨,期待得出明确的用药指征。对于化脓性肉芽肿的治疗,虽然诊断相对简单,但机制与治疗方面居然也能有多篇高质量临床报告,引起全场探讨,并未达到共识。与会专家各有所长,平静提供证据,百家争鸣,分享了各自经验,令参会人员收获颇丰。

大会的另一大主题以“脉管畸形”的治疗及多学科联合作为讨论的重点,来自全国的讲者首先探讨并分享了临床上处理疑难病症的经验和体会,对于复杂的头面部静脉畸形,可在创新的DSA与导航结合的技术、DSA或内镜的引导下联合无水乙醇、博来霉素以及聚多卡醇(或聚桂醇)进行治疗。博来霉素与聚多卡醇混合制作的博来泡沫硬化剂的各类变种及其分别可能在静脉畸形、巨囊型淋巴管畸形以及疣状静脉畸形治疗中增效的机制和证据,让人目不暇接。尤其肢体的“肌肉间静脉畸形”这一混杂概念中的进一步的诊断细分,最典型,对FAVA、Angiomatosis等的鉴别也成为了大会议论的重点,由于其病症的临床表现多以肢体疼痛伴跛行,严重者可导致后期的残疾,而肌肉内硬化治疗并不能完全改善,更有甚者可能还会加重病征,是临床现今面临的的一个巨大难题。对于已经出现临床病征的患者,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如手术矫正肌肉挛缩、延长肌腱,系统康复训练等,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成为大会的密集议题。针对FAVA、VanLohuizensyndrome等的病例探讨中展示的普遍的认知水平可见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程度。来自日本的专家ShunsukeYuzuriha教授则从一个学会主席和整外医生的角度,强调了介入和手术治疗脉管畸形的重要性及体会,展示了超显微外科的高超技巧、唇腭裂技术用于口唇血管瘤修复、介入和外科杂交手术治疗动静脉畸形等精彩案例。而对于动静脉畸形,无水乙醇血管内治疗无疑仍是是主流,但泡沫硬化剂的变种使用暗流涌动,手术根治性切除在某些疑难病人中也是备选方案。经无水乙醇多次治疗后留下的小病灶以及手术大部切除后的残余病灶可通过间质内注射博来霉素可达到高证据等级的痊愈。大会第一天的压轴,由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学组组组长林晓曦教授作了题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诊疗进展”的精彩演讲,一个小时,全场屏气凝神,聆听-年国际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领域的新进展及深入的点评。

8月31日,大会第二天,上午众多代表参加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的主会场演讲,包括十三个中外精选的进展,包括林晓曦教授的“遗传学与精准医疗时代的血管畸形整形治疗”。下午,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学术交流会围绕“毛细血管畸形”及“淋巴管畸形”的诊治为主题,葡萄酒色斑(鲜红斑痣)的治疗研究热点从脉冲染料激光向光动力治疗偏移。国内同行日益增长的对光动力的临床研究兴趣、经验以及案例数因为摇摇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现在是提出中国方案的最好时机。除此之外,医院的杨军医生通过简单的皮肤镜观察,通过分析红斑的血管形态、密度及皮肤表现提出预测效果的研究新颖实用。对于微囊型淋巴管畸形,学者与专家的聚焦点集中在几种药物的联用及其疗效对比,比如泡沫硬化剂与博莱霉素结合泡沫硬化剂的疗效差异。此外,新型制剂类产品,如雷帕霉素软膏、他克莫司软膏等是否可外用于微囊型淋巴管畸形,也成为进一步临床研究的重点。

通过大会组织者的努力及巧妙的编排,这些报告的内容与讨论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我国学者在新的多学科联合诊治环境下的合作热情和探索精神。会中专家主持的幽默点评、台上专家的犀利言辞和激烈争辩,以及台下听众的互动交流以及阵阵掌声,给整场会议带来了严肃又不失轻松的热烈氛围,会议在一片充满学术气息的讨论声中逐渐步入尾声。闭幕式上,血管瘤学组筹备组长、上海九院整形外科专家林晓曦教授作了闭幕词,本届会议增医院血管瘤专科和青年学者参与的特点,期待私立血管瘤机构的学术提升,期待会议发言中数项创新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开展,肯定了本次会议报告的学术质量与其产生的潜在影响力,同时督促大家推动临床高证据等级的研究来客观判断血管瘤及脉管畸形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规范临床治疗。

版的“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诊疗指南”获得近三千次的下载和98篇的引用,但随着遗传学和精准医学领域的发展,指南急需更新。经过多学科牵头专家历时两年的准备,版的指南顺利完成收尾工作,在本届会议期间由袁斯明教授主持召开了总结会,预计于十月份见刊。

本次大会收到踊跃的自由投稿,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较往届会议又有提高,其中有99篇被选为大会发言。此次大会是国内外学者进行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学术交流和合作创新推动的助力剂,是了解到国内及国际最前沿的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诊治和研究动态,拓展日后临床研究和合作的理想平台。

投稿邮箱:zgyh

tytiu.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yy/95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