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33岁,因右耳耳鸣1年余入院。查体:右耳鼓膜处可见红色新生物,按压右侧颈动脉区耳鸣症状消失,松手后再次出现。 ------------------------- 后颅窝右颈静脉孔区可见一较大类圆形混杂信号影,病灶边界较清楚,边缘略呈分叶状改变,病灶最大径约28m*24mm*23mm,病灶内见数小点、条状低流空信号影;三维容积增强成像呈明显较不均匀强化;血管成像示病灶沿右侧颈静脉孔部分蔓延至乙状窦生长;右侧颈内动脉紧邻病灶前缘;邻近右侧乳突区、岩椎骨质受累、与病灶分界不清。右侧乳突区充满混杂长T2信号为主影。颈部肌间隙内多发大小不等淋巴结影,最大者其短径约1.0cm。右侧耳蜗、下半规管与病灶紧密相邻。 右耳传导性耳聋,听力阈值60dB左右。鼓室图为B型。 耳后大C形切口,皮瓣翻向前方,在外耳道软骨与骨部交界处偏向内侧切断外耳道。去除少许软骨,外耳道皮肤袖套状翻转。缝合封闭外耳道皮肤。 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向下延伸切口,去除乳突尖。辨认并预结扎颈内静脉,切断二腹肌后腹。 完成乳突切除,去除外耳道后壁、残余外耳道皮肤及听骨。从膝状神经节至茎乳孔段面神经减压,轮廓化乙状窦并将其表面骨质去除。 C型皮瓣及切口范围。 术中明胶海棉压迫乙状窦及岩下窦,结扎预留颈内静脉。双极电凝控制瘤体出血,注意保护颈内静脉前内侧后组颅神经。瘤体切除后使用肌筋膜封填咽鼓管,腹部脂肪填塞术腔。 手术历时7小时,出血ml。 术后第一天,面神经功能IV级。声嘶伴有吞咽困难,伸舌偏左侧。 术后一周切口愈合良好,面神经功能IV级+。 术后40天,脂肪液化右耳后局限性隆起。切开挤压清除液化脂肪后缝合。面神经功能IV级,声嘶有所改善,吞咽有梗阻感,舌体运动良好。 术后两月复查:右侧颈内静脉上段未见显影,乙状窦充盈缺损,局部形成团块状异常信号,大小约3.5*2.5cm,邻近小脑半球受压。右侧中耳乳突区充满混杂长T2信号,考虑右中耳乳突区积液。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HeadandNeckParaganglioma,HNPG)甚少见,包括颈静脉球瘤(GlomusJugulareTumor,GJT)(以下称为GJT)、颈动脉体瘤、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等。其中GJT占全身肿瘤的0.03%,头颈部肿瘤的0.60%,在HNPG中仅次于颈动脉体瘤,以女性多见,为男性的4-6倍,年龄多在40-50岁。其主要发生在颈静脉球、鼓岬或沿Jacobson’s神经分布的部位。虽然组织学上多为良性,但其生长具有浸润性,并且在解剖上与面神经及从颈静脉孔内侧部出颅的第IX、X、XI脑神经,以及颈动脉、鼓室小管、颅后窝的脑膜等结构毗邻,可沿着解剖通道向颅内扩展,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多为首发症状,因大部分GJT为单发,症状也表现单侧。 耳部表现为:(1).搏动性耳鸣:按压患侧颈部或头转患侧时可改善,这可能与肿瘤血管丰富,直接受颈动脉分支供血,动脉血快速通过瘤体产生,同时鼓膜后可见红色团块样肿物;(2).听力下降:听力检查呈传导性、混合性耳聋,肿瘤位于中耳腔,侵犯内耳;(3).外耳道流脓:肿瘤阻塞咽鼓管及炎症反应引起慢性中耳炎;(4).外耳道肿物:晚期肿瘤沿外耳道生长,常因活检或挖耳出血。(5).眩晕:提示肿瘤可能侵及前庭。 神经系统表现为:(1).颈静脉孔综合征:肿瘤位于颈静脉孔并侵犯颅内,IX、X损伤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咽反射消失,即真性球麻痹,XI损伤表现为耸肩转颈无力,晚期可出现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萎缩;(2).周围面神经瘫痪:肿瘤侵犯面神经管,早期可表现刺激症状,晚期肿瘤压迫呈麻痹表现;(3).舌下神经麻痹:颈静脉球瘤向内下方生长侵蚀舌下神经管,表现为伸舌偏斜、舌肌萎缩;(4).其他神经:肿瘤侵犯至中颅窝,可出现Honer征、眼球外展受限、三叉神经感觉障碍等;(5).眼震、共济失调:侵犯半规管或小脑所致;(6).颅高压症状:说明肿瘤晚期压迫脑干或第四脑室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总体上,完全切除(GrossTotalResection,GTR)处于一个较低的手术死亡率(0%-2%),然而手术出血、脑血管和神经功能的障碍(面瘫、吞咽和言语问题等)以及听功能损失等问题仍难以避免,术后常常需要一些辅助治疗来提高吞咽功能和改善声嘶,复杂的神经功能缺失达到基本康复多在年轻患者,而老年人康复的可能性极小,因此应充分评估手术禁忌症和适应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yy/85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