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 女,7岁 主诉 2年前偶然发现右颈部包块,质地硬,无疼痛,未予特殊治疗,自述包块逐渐增大。查体右颈部可触及质硬包块,无压痛,无活动,局部皮温不高,表面无血管扩张,感觉、运动及肌力正常,病理征阴性。 现病史 无 既往史 无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超声 无 CT/MR扫描 无 查体 无 病例问答挑战 问题一 答案解读:ABE 解析:C4~7右侧椎旁见菜花状肿物影,边界清晰,可见与C5右侧附件相延续的骨皮质和骨小梁结构,骨皮质完整,未见骨质破坏或软组织肿块。故答案为ABE。 问题二 在提供的MRI图像上,关于病灶影像学特点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多选) A病变信号不均 B病变主体在T1WI和T2WI上呈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上呈低信号 CT2WI上边缘见环状高信号 D侵犯周围软组织 E增强扫描病变均匀明显强化 答案解读:ABC 解析:病变信号不均,主体部分富含脂肪信号,在T1WI和T2WI上呈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上呈低信号,表面覆盖线状长T1长T2信号影,病变边界清晰,推压周围软组织而非侵犯,增强扫描边缘可见强化。故答案为ABC。 问题三 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CT、MRI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 A骨母细胞瘤 B骨瘤 C骨软骨瘤 D皮质旁软骨瘤 E软骨肉瘤 答案解读:C 解析:病变的影像特点为起自C5右侧附件的菜花样骨性突出物,边界清晰,可见与母体骨相延续的骨皮质和骨小梁结构,肿物表面覆盖透明软骨样信号影,未见异常增厚或破坏,周围软组织受推压,未见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故应首先考虑骨软骨瘤。最终穿刺病理证实此诊断。 诊断分析思路 本病例为儿童患者,慢性病程。C4-7右侧椎旁见菜花状肿块影,边界清晰,边缘为薄层骨皮质样高密度影,其内密度不均,见散在斑片状低密度影及骨小梁样结构,均与C5右侧附件相延续,应首先考虑到骨软骨瘤。肿块信号不均,主体部分富含脂肪信号,边缘见线样低信号,表面覆盖线状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呈边缘强化,亦支持骨软骨瘤的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穿刺病理为骨软骨瘤。 诊断要点 本病例特点为青中年患者,慢性病程。右侧腰骨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呈分叶状,邻近脂肪结构清晰,腹壁肌肉呈推移改变,病灶较大,应首先考虑到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最终诊断需依靠病理。 鉴别诊断 1.骨母细胞瘤:本病好发于青少年,位于脊柱者以附件最常受累,故须鉴别。骨母细胞瘤呈膨胀性骨质破坏,其内可见成骨、钙化,周围可有反应性骨质硬化、骨髓水肿,与本例不符。 2.皮质旁骨肉瘤、皮质旁软骨瘤/软骨肉瘤:均可表现为皮质旁肿块影,其内密度不均,见混杂高、低密度影,但上述肿瘤均无与母体骨相延续的骨皮质和骨小梁结构,故可排除。 3.软骨肉瘤:少数骨软骨瘤可恶变为软骨肉瘤,但本例病变边界清晰,无明确生长加速病史,软骨帽连续且未见异常增厚,无骨质破坏、骨膜反应或软组织肿块,影像学上尚无提示恶变的征象。 病例供稿:医院,陈雯 专家点评 骨软骨瘤是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发生于脊柱者少见。发病高峰为10-30岁,男性多于女性,早期多无症状或仅有局部疼痛不适,肿瘤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时可引起相应症状,部分患者可触及质硬包块。约50%脊柱骨软骨瘤发生于颈椎,以C2受累最多见,其次见于胸椎,约占25%。本病多累及附件(如关节突、棘突、横突、椎板、椎弓根等),偶见于椎体。影像学上肿瘤包括骨性基底和软骨帽两部分。骨性基底为自母体骨向外延伸的骨性突出物,有蒂或宽基底相连,外缘为薄层骨皮质,其内为骨小梁及骨髓,均与母体骨相延续,MRI信号亦与母体骨相似。骨性基底顶部覆盖软骨帽,为透明软骨,未发生钙化时不能在X线上显影,钙化时可见点状或环状高密度影。软骨帽呈长T1长T2信号,脂肪抑制T2WI上呈明显高信号,与关节透明软骨类似,增强扫描软骨帽本身不强化,但周围覆盖的纤维血管组织可有强化。 本例病变为菜花样骨性突出物,边界清晰,起源于C5右侧附件,可见与母体骨相延续的骨皮质和骨小梁结构,符合骨软骨瘤表现。与多数脊柱肿瘤不同,MRI上本例病变内见富含脂肪的骨髓信号,骨性基底顶部的软骨帽亦可清晰显示,也支持骨软骨瘤的诊断。约1%的骨软骨瘤可恶变为软骨肉瘤,故在诊断时需注意有无恶变征象,在鉴别诊断中已进行分析,但本例肿块较大,患者自述包块逐渐增大,仍需提高警惕。 点评专家:医院,郎宁 参考文献 1.RodallecMH,FeydyA,LarousserieF,etal.Diagnosticimagingofsolitarytumorsofthespine:whattodoandsay.Radiographics,,28(4):-. 2.MurpheyMD,ChoiJJ,KransdorfMJ,etal.Imagingofosteochondroma:variantsa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