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口腔医学部+   掌握常见的面部发育异常、腭部发育异常、舌的发育异常发生的原因(突起发育及其融合过程异常)及发生的大概时间;掌握先天性耳前窦道或瘘管、颈部先天性窦道或瘘管及相关的囊肿形成的原因。   熟悉来自于神经嵴的面部各种组织;面、腭、舌、涎腺及颌骨的发育过程。   了解口腔黏膜和颞下颌关节的发育。

关键词:1.神经嵴细胞2.鳃弓、鳃沟、咽囊3.面突、腭突4.联合、融合5.发育异常及原因6.时间   大家见过这种孩子吗?   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

神经嵴、鳃弓和咽囊   神经嵴   神经嵴细胞来自外胚层,在神经管形成前发生广泛移动,转化为间充质,称为外胚间充质,它们在颅面和牙齿发育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并将形成牙本质、牙髓、牙骨质、牙周膜等组织器官。

  神经嵴   外胚间充质的移动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过程,很容易受到有害的致畸因子之影响。

  鳃弓及咽囊   鳃弓及咽囊是面部发育过程中突出的特征,与颌面部及颈部的发育关系密切。

  相关名词:1.鳃弓:胚胎发育到第4周时,在胚体头部两侧出现6对柱状弓形隆起,称为鳃弓。鳃弓之间有鳃沟。由头至尾依次发生。鳃弓的形成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的增殖。   鳃弓名称6对鳃弓中,第1对最大称为下颌弓;第2对称舌弓;第3对称舌咽弓;其余3对无特别的名称。下颌弓参与面部和腭的发育,第1、第2、第3和第4对鳃弓则参与舌的发育。

  颈窦形成   第3、第4对鳃弓在发育过程中被第2鳃弓所掩盖,成为颈窦。

  颈窦结局:   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   颈窦未消失:   形成颈部囊肿   囊肿与外部相通 鳃瘘,其开口可位于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任何部位。少见扁桃体隐窝处,开口或双开口。

  先天性耳前窦道:第1鳃沟和1、2鳃弓发育异常时可在耳屏前方形成皮肤的狭窄盲管或点状凹陷。   耳前瘘管—前者与鼓室相通。

2.鳃沟与咽囊: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鳃沟;与之相对应的鳃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相对应的浅沟,称咽囊。   第1鳃沟在发育中加深形成外耳道、耳丘、耳廓,在沟的底部,表面的外胚层与邻近的中胚层和咽囊的内胚层一起形成鼓膜。与之对应的咽囊形成中耳鼓室和咽鼓管。

面部发育过程   发育过程:面部发育的早期阶段可以分为两步:一是面部各突起的生长分化;二是各突起的联合和融合。1.面突的分化

  面部的发育始于胚胎第3周。此时,在前脑的下端,出现额鼻突。额鼻突的下方是第1鳃弓,即下颌突。此时形成了最初的口腔即口凹或原口。原口的上界为额鼻突、下界为心脏膨大,两侧为第1鳃弓。

  胚胎第四周   第1鳃弓上出现了另一个突起即上颌突。此时原口界限是上有迅速增大的额鼻突、下有第1鳃弓(此时称下颌突),两侧为上颌突。   胚胎第4周   口凹与前肠之间有口咽膜开始破裂,口腔与前肠相通。   胚胎第4周末,额鼻突的末端被两个凹陷分成三个突起,中间的成为中鼻突,两侧的称为侧鼻突。上述两个凹陷为鼻的始基,称嗅窝。   嗅窝将额鼻突分成3个突起:   中鼻突(1)   侧鼻突(2)

  胚胎第5周,中鼻突生长迅速,其末端出现两个起,称为球状突。   十个面突   额鼻突x1   中鼻突x1   侧鼻突x2   球状突x2   上颌突x2   下颌突x2

2.面突的联合与融合   面部是由上述下颌突、上颌突、侧鼻突和中鼻突(包括球状突)联合而形成的。   融合   面突接触,外胚层破裂、退化、消失,达到面突的融合(腭的发育)   联合   随着面部进一步发育,面突内间充质增生,突起之间的沟变浅、消失,称为面突联合。   面突的联合与融合:   胚胎第六周,面部突起边生长边融合(联合)

面突的联合与融合:   胚胎第六周,面部突起边生长边融合(联合)1.中鼻突的两个球状突向下生长并在中线处联合——形成人中2.上颌突与球状突联合—形成上唇(近中1/3、远中2/3)3.侧鼻突与上颌突融合—鼻梁的侧面、鼻翼和部分面颊、鼻泪沟(鼻泪管)

4.上颌突与下颌突由后向前联合——面颊部、口角同时使口凹缩小至正常口裂的大小。口角即两侧两个突起联合的终点。5.下颌突在中线联合—下唇、下颌软组织、下颌骨和下颌牙。

6.中鼻突形成鼻梁、鼻尖、鼻中隔7.球状突除形成部分上唇外,还形成前颌骨及上颌切牙;8.侧鼻突形成鼻侧面、鼻翼、部分面颊、上颌骨额突和泪骨;9.上颌突形成大部分上颌软组织、上颌骨及其上颌尖牙和磨牙。   至第8周面部各突起联合完毕

  面部发育异常   原因:多种致畸因子可影响面突的生长和发育,使其生长停止或减缓,导致面突不能如期联合而形成面部畸形。   发生时期:胚胎第6~7周的面突联合期   畸形种类:唇裂、面裂

1.唇裂(cleftlip)多见于上唇   形成机制: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   发生在唇的侧方,单侧、双侧   程度:完全、不完全;   伴发:常伴有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之间的颌裂与腭裂。   两侧球状突在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则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未联合则形成下唇正中裂,此两种唇裂罕见。

2.面裂较唇裂少见   横面裂:   形成机制:下颌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裂隙可自口角至耳屏前。如为部分联合则形成大口畸形;如联合过多则形成小口畸形。

  斜面裂。   形成机制:侧鼻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   部位:裂隙自上唇沿着鼻翼基部至眼睑下缘。

腭的发育1.腭:介于口腔和鼻腔之间的组织,使口腔与鼻腔分开。2.发育过程:腭突的分化及联合、融合。腭部主要由两个前腭突和两个侧腭突发育而来。前腭突来自中鼻突的球状突,侧腭突来自上颌突。   开始时侧腭突很快即向下或垂直方向生长,位于舌的两侧,至胎儿第8周时,侧腭突发生向水平方向的转动并向中线生长。

  左右侧腭突与前腭突自外向内、向后方逐渐联合。两个前腭突和两个侧腭突联合的中心处,留下切牙管或鼻腭管,为鼻腭神经的通道。切牙管的口腔开口即为切牙孔,其外表面有较厚的黏膜覆盖,即为切牙乳头。

  同时左右侧腭突在中缝处自前向后逐渐融合,并与向下生长的鼻中隔发生融合。这是口腔颌面部发育中唯一发生融合的部位。侧腭突的融合,形成硬腭之大部分、软腭和悬雍垂。约在胚胎第3个月,腭部发育完成,口腔与鼻腔完全隔开。

  腭的发育异常1.腭裂2.颌裂3.发育性囊肿

  腭裂:是口腔较常见的一种畸形,为侧腭突和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果。腭裂可发生于单侧,也可发生于双侧。约80%的腭裂患者伴有单侧或双侧唇裂。

  颌裂:上颌常见,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常伴有唇裂或腭裂。

  发育性囊肿:腭突融合缝隙中上皮残留—鼻腭囊肿、正中囊肿

  总结

舌的发育过程1.发育时间:胚胎4~6周(突起形成并发生联合)2.发育过程:胎儿发育到第4周时,下颌弓的内表面因下方的间充质增生,长出三个膨隆的突起,两旁两个对称的突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两个侧舌隆突之间,有一个三角形的小突起,位置稍低,称奇结节。

  在胚胎第6周时,侧舌隆突迅速增大,相互联合,并与奇结节联合发育成舌体。因奇结节较小,联合后被两个侧舌隆突所掩盖,结果只能看到很小的一部分,或完全消失。

  同时第2、3、4鳃弓中线处的间充质增生,在背侧面形成一个联合突发育成舌根。舌体和舌根也在第6周时联合,相连于界沟。舌体表面覆盖着外胚层上皮,舌根表面覆盖内胚层上皮,界沟所在的位置也就是原来口咽膜所在的位置。

  甲状腺的发育1.胚胎第4周,奇结节和联合突之间中线处的表面内胚层上皮增生形成管状上皮条索—甲状舌管2.第7周,甲状舌管增生至颈部甲状软骨处形成甲状腺3.甲状舌管的结局:甲状腺形成后甲状舌管退化,与舌表面失去联系。但在其发生处的舌背表面留下一浅凹,即舌盲孔,位于界沟的前端。

2.发育异常甲状腺从咽底部开始发生,和舌的奇结节相邻,然后下降至甲状软骨处。因此在舌根部附近的组织中,偶尔可见到错位发生的甲状腺组织,称舌甲状腺。甲状腺形成后,甲状舌管即逐渐退化,如有上皮残留,可发生甲状舌管囊肿。

  舌的发育畸形   在舌盲孔前方,有时见到小块菱形或椭圆形的红色区域,舌乳头呈不同程度的萎缩,称菱形舌。以前认为这是奇结节遗留所形成的,对健康无害,但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菱形舌与局限性真菌感染,特别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关。   如侧舌隆突未联合,则形成分叉舌。

唾液腺的发育   发育过程   唾液腺的发育主要是胚胎期间上皮和间充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唾液腺发育的开始是在将要发生唾液腺始基处的原始口腔上皮在其深部间充质的诱导下,基底细胞向间充质增生,形成一个芽状上皮团。上皮团不断向间充质增生、延伸并形成较长的上皮条索。   此后上皮条索迅速增生并通过反复的上皮分叉的形式形成许多末端膨大的分支,呈树枝状。   同时,分支周围的间充质不断增生,最后形成许多小叶状结构及未来腺体的被膜。   在大唾液腺,约在胚胎第6个月,实性的上皮条索中央变空,形成导管系统。末端膨大的部分将形成腺泡。

  腮腺在胚胎第6周开始发育,上皮芽最初形成处为腮腺导管的开口。此开口最初在上颌第一乳磨牙相对的颊黏膜处;在3~4岁时位于上颌第二乳磨牙相对的颊黏膜;12岁时位于上颌第一恒磨牙相对的颊黏膜处;成人时在上颌第二恒磨牙相对的颊黏膜处。   下颌下腺在胚胎第6周末开始发育。   舌下腺在第7~8周开始发育,起源于颌舌沟近外侧的内胚层上皮,由10~20个分开的上皮芽发育而成。这些上皮芽向舌下区生长,各自形成小腺体,并分别保留各自的导管,开口于下颌下腺导管开口的外侧,但有时与下颌下腺主导管相通而不单独开口。   小唾液腺发育较晚,约在胎儿第12周。上皮芽长入黏膜下层即分之并发育成腺体:导管较短,直接开口于口腔黏膜。唾液腺发育过程中,与淋巴结有密切关系,特别是腮腺和下颌下腺。腮腺发育的部位与颈部淋巴结的发育部位在同一区域内,以后才逐渐分开,所以在腮腺内和腮腺表面都会有淋巴组织并形成淋巴结。同样,在颈部淋巴结内也偶尔混有少量唾液腺组织。下颌下腺导管周围也有淋巴组织,但仅仅是弥散存在。并不形成淋巴结。

上、下颌骨的发育   下颌骨发育自第1鳃弓。在胚胎第6周,第1鳃弓软骨分别为左右第1鳃弓中的条行软骨棒。胚胎第6周时,在Meckel软骨的侧方位于切牙神经和颏神经的夹角处,出现结缔组织凝聚区。第7周时,细胞凝聚区分化出成骨细胞,出现膜内骨化,形成最初的下颌骨骨化中心。   由此骨化向前方中线方向扩展;向后扩展至下颌神经和舌神经分支处。向后方扩展的骨化沿Meckel软骨的侧面形成槽状,以后成为下牙槽神经管及下颌骨的内、外骨板。直至下颌骨体基本形成。下颌支的发育是骨化迅速向第一鳃弓后方扩展而成的。此时的升支在成体的下颌小舌处离开下颌软骨转向上,第10周时下颌骨发育基本完成。   上颌骨发育自第1鳃弓。上颌骨也参与腭骨的形成,与鼻囊及其他构成咽颅的软骨及骨的发育关系密切。上颌骨包括前颌骨、腭骨、颧骨、颞骨都是通过膜内骨化发育的。胚胎第8周,鼻囊外侧的上颌带状细胞凝聚区开始骨化,骨化中心出现在神经分支的夹角处即眶下神经发出上前牙神经处。前上颌如果形成单独的骨化中心,也会很快与上颌骨化中心融合。   上颌骨从这些骨化中心向以下几个方向生长:①向上形成上颌骨额突并支持眶部;②向后形成颧突;③向内形成腭突;④向下形成牙槽突;⑤向前形成上颌的表面组织。

有什么问题和意见,请留言哦

持续资料更新请







































儿童白癜风怎么引起的原因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便宜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yy/58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