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就诊后得到的答复都是手术没有意义了,只有半年左右的生存期。我们给她做了十次放疗后,一年半时间她都没有出现过,我们以为患者可能彻底放弃或者离世,没想到她三月份又来复查,巨大的肿瘤消失不见了!”放疗科主任刘荣强与患者的主治医生叶爱华向记者讲述一位子宫内膜癌患者放疗治愈经历,脸上露出了诧异和欣喜。医院放疗科创造的又一次奇迹。

▲医生正在查看患者病情。

在抗癌的战场上,手术、化疗、放疗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观念中,手术始终是根治癌症最有效的方法,化疗和放疗都只是辅助治疗的手段,但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这种格局正在改变。成立18医院放疗科,虽不算是一个年轻的科室,但医生们却用“放射线”这把无形的手术刀,开创了癌症治疗新的模式和方法,将许多回天乏术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举个例子

年,患者陈女士子宫内膜癌肿瘤术后复发,转移至左髂窝。核磁共振结果显示,肿瘤有十厘米左右,压迫神经导致左下肢疼痛。陈女士的主治医生正是叶爱华,她介绍说:“患者家境贫寒,之前手术治疗已经背负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实在疼痛难忍了才去就医,医院都给她判了‘死刑’。”

陈女士陷入了绝望和恐惧,偶然一次机会,经病友介绍她医院放疗科,希望能减轻一些痛苦。陈女士肿瘤巨大,侵占了一半的盆腔,癌细胞还扩展至周边骨骼,放疗难度极大,可放疗科团队还是接下了这块“难啃的骨头”。刘荣强主任组织叶爱华副主任医师等医护团队,精心缜密制定治疗计划,最后决定实施低分割的放疗。“十次放疗后,我们检查发现患者肿瘤略微缩小,疼痛也减轻许多。因为经济能力有限,她就自行回家没有再接受药物治疗。”叶医生说,令她没想到的是患者的身体状况好到出人意料。陈女士不但跨过了一年半的生存期,而且体内的肿瘤还自行吸收,消失不见了。得知检查结果,她和家人又惊又喜。

其实,放疗科创下这一奇迹并非偶然。

刘主任:

四年前,我们就开始研究放射性治疗免疫,调动起抗癌免疫细胞。对这种求治无望的患者,在最大限度保护正常器官的前提下,逐步尝试摸索出一种新的治疗方案,我把它命名为“俄罗斯套娃式放疗”。

目前,已有胰腺癌、卵巢癌淋巴转移、肺癌转移、癌细胞侵犯脊髓等患者,在接受了“俄罗斯套娃式放疗”后病情出现明显好转,延长了生存期,改善了生活质量。叶爱华把抗击肿瘤生动地形容成“捅马蜂窝”。手术就像一次性整体捣毁,摘除马蜂窝的过程中可能有些漏网的马蜂四处逃窜,也就是癌细胞转移。“俄罗斯套娃式放疗”就好比在“马蜂窝”的外围建立起屏障,马蜂聚集越多的地方,攻打的力度越大。射线这把无形的“刀”能穿过皮肤,直接进入“敌军后方”。放射线根据肿瘤范围,使用剂量按梯度层层迅速递增,像“套娃”一样层层攻打癌细胞,使之受伤,死亡。

放射治疗不像外科手术那样刀光血影,几小时内一气呵成。虽然放疗没有切口,副作用小,能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脏器,减少其痛苦,但是它环节较多,每位肿瘤放疗患者从确定接受放疗到放疗结束,需要团队五天至一个半月的通力合作。这个分工作战的团队是由临床医师、物理师、技术员、护士组成。叶爱华介绍:“医生先为患者做CT定位,勾画靶区,而后交给物理师制定计划,物理师用电脑软件不厌其烦地调整数据,为的是更加精准地设计好放射线使用剂量,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重要器官。放疗的仪器操作是由技师完成。护士则帮助患者缓解放疗后不适、指导康复训练等。”一批专业素质高、临床经验丰富、长期从事放射治疗和肿瘤综合治疗的专业人才,形成了完善的医疗团队。在这个严谨的系统里,环环相接,丝丝入扣,专业力量有效地串联在一起,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放射治疗。

医院放射治疗科医院、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医院等单位保持长期医疗合作,开展了众多疾病的特色治疗。科室实行专业二线负责制,实现专业细化,对各常见肿瘤进行按器官系统分类。近年来,科室还定医院进修,对肿瘤的认识和诊疗愈加专业。自建科以来,放疗科与院内耳鼻喉科、胸外乳腺专科、妇产科、胸外科、脑外科通力合作,相当一部分病人得到治愈,绝大多数病人能达到肿瘤缩小、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期的疗效。

来源:闽北日报(黄靓张晓琴文/摄)

编辑:郭婷婷责编:张旭东

编审:陈忠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广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yy/104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