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球瘤 沙漠之狼整理 年3月5日 病史 男。63岁,6年前出现右耳鸣、耳闭塞,伴听力减退,3年前出现疼痛不适,并流分泌物。 术后病理 颈鼓室副神经节瘤。 术中见颈静脉球瘤体,大小约3×2cm,质地略韧,与后方乙状窦、前上方岩上窦粘连明显。 讨论 鼓室副神经节瘤(简称鼓室副节瘤)又称为鼓室球瘤,是起源于鼓室内副神经节细胞的少见肿瘤。肿瘤小、部位深、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术前容易误诊漏诊。肿瘤血供丰富,如术前准备不充分,易引起大出血。少数具有内分泌功能者,容易引起麻醉意外危及生命。 临床特点 文献上鼓室副神经节瘤好发于女性,男女比率为1:4~6。鼓室球瘤更易发生于右耳,这可能与右侧颈静脉裂比左侧高且大有关.典型临床症状为搏动性耳鸣伴或不伴听力下降,但也可出现其他症状,使临床诊断困难。 根据肿瘤的位置和侵犯范围,Jackson将其分为4期:I期鼓室副节瘤通常较小,为局限在中下鼓室内,表现为鼓岬边缘呈扇形改变的中等密度软组织肿块,较均匀,增强扫描可见中度均匀强化;听小骨受推压移位,鼓室各壁尚完整。 II期鼓室副节瘤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充满鼓室,引起鼓膜隆鼓,可引起听小骨破坏,移位,并可有鼓室底板破坏。 III期肿瘤充满鼓室和乳突,骨质破坏不明显。 IV期表现为颞骨岩部、乳突部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肿瘤向外耳道发展,表现为外耳道内软组织肿块影;向前、上累及中颅窝、颈动脉岩内段、海绵窦段;向内前通过咽鼓管蔓延,表现为鼻咽部肿块;向后累及面神经、前庭窝神经,通过颈静脉孔进入后颅窝等;向下累及腮腺等结构。 CT和MRI检查在鼓室副节瘤的术前诊断起重要作用。CT可以了解肿瘤的骨质破坏情况、病变范围等。 MRI具有高的软组织分辨力,有利于观察细微病变,提高病变的检查率。 III、IV期鼓室副节瘤MRI信号特点与颈静脉球瘤、颈动脉体瘤一样,具有一定的特点,肿瘤为实性,分叶状,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T1WI及T2WI均可见肿瘤内点状、条状流空血管影,呈“椒盐征”。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 I、II期的肿瘤较小,T1WI及T2WI均呈均匀等信号,增强扫描呈显著强化。复发的肿瘤表现类似。 北京治疗白癜风疼吗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