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区西眉镇有户人家姓唐,九年前一个女婴呱呱坠地,一家人喜上眉梢。大概孩子刚满月,家人无意中发现孩子左侧颈部有一芝麻大小孔在流水,黏糊糊的,局部也没有红肿,孩子也不哭闹,吃奶及大小便也无异常。家里老人及周围邻居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好在孩子没有其他的不良反应,也就没在意,家里人想,说不定,孩子逐渐长大就好了呢!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左侧颈部芝麻大小孔并没有消失,也还长期流水,黏糊糊的,常常于感冒还打湿衣服。家人也曾多方打听,都说是一种胎中带来的病,医不好。也曾问过当地的医生,当地医生也说不清楚。

凑巧,西眉镇有个8岁小孩,姓李,从小就发现右耳朵前方有个小孔,也是经常流水,也是黏糊糊的,有时还有臭味。今年春节前医院耳鼻喉科作了手术,没再流水,小孔不见了,也再无红肿。

二月前,唐家人听说了李家小孩的毛病也是胎中带来的,现在都医好了,心想我家女儿的毛病也该能医好吧。医院去做手术,但孩子正在读书,怕影响学习,干脆等放暑假了再去看看。

两天前(年7月10日)本着试试看医院耳鼻喉科门诊,门诊医生告诉孩子家人,孩子得的是一种先天性疾病:鳃裂瘘管,这种病可以手术,可以治愈,尽管这种病很少见,医院耳鼻喉科做过多起这种手术,效果好,无复发。患儿当天入院,入院当天为患儿做了瘘管造影检查,明确了鳃裂瘘管诊断,明确了瘘管长短、大小及走向。完成手术前的一些必要准备,入院后第三天,唐林甫主任医师在甘利蓉副主任医师密切配合下顺利完整摘除了瘘管。

科普

概述:鳃裂瘘管(branchialfistula)为鳃囊、鳃沟相通或鳃沟不消失而生成鳃裂瘘管的外瘘口及全程位于颈部,故又称颈侧瘘管。

一、鳃裂瘘管的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鳃沟与鳃囊间的隔膜破裂;②鳃沟闭合不完全;③鳃器官上皮残留;④鳃器官发育异常;⑤颈窦未闭合以上一种或几种因素可同时存在。

二:来源分型(一)第一鳃裂瘘管临床上较少见其外瘘口多位于下颌角的后下方,靠近胸锁乳突肌上端的前缘、舌骨以上平面的颈侧皮肤上内瘘口位于外耳道的软骨部或耳廓的前方或后方、鼓室及咽鼓管。瘘管在咽鼓管的下面腭帆张肌的后面、颈动脉或茎突咽肌的前面走行,有的靠近面神经干走行。(二)第二鳃裂瘘管临床上较常见外瘘口多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中、下1/3交界处。瘘管自外瘘口穿通颈阔肌沿颈动脉鞘上行,穿过颈内、颈外动脉之间经舌咽神经、茎突咽肌和舌下神经的浅面,到达扁桃体窝上部内瘘口位于此处。(三)第三鳃裂瘘管较少见外瘘口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下部,与第二鳃裂瘘管的外瘘口位置相似。瘘管穿过颈阔肌的深部穿过颈内动脉的后面,沿迷走神经的浅面上行,跨过舌下神经止于梨状窝的内瘘口。(四)第四鳃裂瘘管少见外瘘口与第二鳃裂瘘管相似。瘘管穿过颈阔肌深部,沿颈动脉鞘下降到胸部再自锁骨下动脉或主动脉弓下方上升到颈部,止于食管上端的内瘘口。

三、临床表现

第一鳃裂瘘管主要表现为耳内流脓下颌角后下方有包块,压之耳内分泌物增多,继发感染可出现疼痛发热等症状。

第二三、四鳃裂瘘管在胸锁乳突肌前缘有瘘口,有时瘘口很细细如针尖或小凹陷,常有少许分泌物。病人常觉口内有臭味。

囊肿或瘘管内为复层鳞状上皮偶见其他上皮成分,上皮层外为结缔组织包膜,术中容易分离囊腔内含有脱落上皮、粘液及脓液,常有胆固醇结晶。

四、治疗

(一)非手术疗法可用碘油三氯醋酸等烧灼瘘管、电灼瘘管以及用盐酸奎宁、25%水杨酸钠冲洗瘘管这些方法主要用于不适合或暂缓手术治疗病人的临时性处置。

(二)手术切除是根治鳃裂瘘管的根本方法

手术图片

造影图片

五官科

三院五官,幸福平安!

健康在线,遂宁三院

遂宁市遂州中路号(盐市街口)

赞赏

长按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安全
中科UM-D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wh/47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