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春痘医院治疗 http://m.39.net/pf/a_8740651.html

点击上方“听力行业通讯”即可订阅

7月3日,第六届唯听听力及言语峰会(简称WASS峰会)成功在上海召开。本次峰会以“声缤纷听世界”为主题,围绕“全生命周期听力大健康之探索”,分为先导篇、小儿篇、老年篇、解决方案篇等,并设置了圆桌讨论和辩论等创意环节。听力行业通讯以WASS会议官邀媒体的视角,将不同板块的学术理念整合分享,为您呈现一场最全面的WASS盛宴。

众所周知,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对儿童一生都影响深远,它涉及到听障儿童的语言、学习、社交、身心健康等方方面面。过去一般认为听力干预的最佳时间是6个月开始佩戴助听器、或1周岁植入人工耳蜗。那么,从3个月到6个月的重要黄金时期,我们能做的就只有“等待”和“观察”吗?我们在“早发现”之后,能采取哪些实际行动,来帮助聋儿及其家庭呢?第六届WASS峰会“全生命周期听力大健康之探索——小儿篇”来告诉您答案。

早期干预不同实现途径早期声放大助听干预小耳朵·大健康

医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许政敏教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党支部书记郑芸教授,分别从“早期声放大干预”及“小耳朵大健康”的角度,提出了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方法选择。

许政敏:听障儿童早期声放大助听干预

许政敏教授首先提出了“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的概念和时间”:

新生儿48小时内进行听力初筛;

初筛未通过者42天内复筛;

复筛未通过者2个月内诊断;

诊断确诊听力损失者应在出生3个月进行早期干预。

1新生儿听神经病与高胆红素血症关系密切

新生儿出生时可能会出现早产、或患脑膜炎、高胆红素血症等疾病,这些高危因素导致有5%的新生儿可能罹患听力疾病,相当一部分会发生严重的听力损失,须在其病情稳定时行听力筛查。

医院统计了各类高危因素伴听障的发生率,分别如下:

高胆红素血症2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2%

早产儿10%

低体重儿8%

遗传因素40%

伴其他不明原因10%

据报道,42.2%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可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1。因此高胆红素血症可能会引起新生儿的听神经损伤,大部分患听神经病的新生儿曾有黄疸病史,并且听力是波动性的。在尽早发现、尽早干预的情况下,听力可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不及时干预,听力可能会向坏的方向发展。

研究数据表明,临床上可通过AABR/DPOAE技术发现,个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样本中有22例新生儿听神经损伤,约占0.7%。该数据证明听神经病可能与高胆红素血症有密切的关系,这也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了方法支持。

2早期声放大助听干预有效率80%以上

许政敏教授再次强调,听障儿童早期最佳干预时间为3个月。那么,在儿童3个月龄时采取早期助听声放大干预的优势是什么?

3个月到1岁是婴幼儿言语发育的重要时期;

早期声放大可以保持新生儿听觉神经系统通路的活性;

早期声放大可能促进新生儿听觉神经传导的发育?

为了验证第三条优势(即早期声放大是否能促进新生儿听觉系统传导的发育),许教授团队做了对照实验,将早期听筛发现并确诊的出生3个月的双侧听障患儿(左右耳平均55dB)的双耳采取不同干预策略以观察其两侧耳朵的反应阈值的变化。右耳应用早期声放大助听干预,对侧为对照组,定期轻音乐刺激,干预后3个月、6个月时分别采取频率特性Chirp-ABR进行评估。

结果发现,通过早期声放大助听干预的有效率达到了80%。采取早期声放大助听干预的一侧听力提升至约30dB,而未采取干预的一侧听力损失仍然在50dB左右,未有明显改善。

因此,许教授提倡,在3-6月龄正处于听觉神经系统发育阶段的儿童,应采用早期声放大助听干预来“帮他/她一把”——这样做的成功率甚至高达90%以上。

3Chirp-ABR可实现精准选配

许教授指出,可以使用ChirpABR来实现婴幼儿的精准选配。由于3个月的婴幼儿无法采取其他主观测听方式来观测患儿的助听听阈,因此可采取使用Chirp-ABR声场测听的方式,与行为测听、VRA视觉强化测听产生的数据相对照、比较,从而发现:Chirp-ABR与游戏测听产生的差值大约在5-10dB,能够实现婴幼儿的精准选配。

对于陡降型的听力损失,应如何处理呢?许教授建议在其3个月采取助听声放大干预,可将部分儿童的80-90dB的听力阈值提升至60-70dB;如果未产生效果,则可在其一周岁时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3早期听力康复模式

综上所述,许教授提出了早期听力康复模式如下:

相同的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党支部书记郑芸教授,也认为“听力问题应早发现早干预”。

郑芸:重新认识EDHI

郑芸教授进一步提出“重新认识EHDI(EarlyHearingDetectionIntervention)”的概念,提倡大家从“小耳朵大健康”的角度去看待儿童听力早期干预。

郑芸教授讲到,一般来说,听力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指的是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尽早发现听力问题,及时采取助听器/人工耳蜗干预,尽早康复使之融入主流社会。同时,我们应进一步思考病人的需求。作为医师,应教育病人耳聋之因、治聋之法、防聋之道,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环环相扣。

EHDI分为四个阶段:

筛:早期发现有无耳聋

诊:明确耳聋根本病因

治:从根本上解决耳聋

防:从根本上预防耳聋

郑教授认为,EHDI的核心是要意识到根本病因和发病机制,呈现显著疗效,使病人及其家人满意。

郑芸教授分享了一名叫“TT”的孩子的病例:

助听器刺激左耳,真的挺重要的。越刺激,用得越多,越灵敏。

——TT妈妈

年全国卫生健康大会提出了“保障全体人民‘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的目标,要将“治病为中心”转变为“健康为中心”。无独有偶,健康中国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了要“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

接下来,郑芸教授用“最重要的幻灯片”,再次强调了婴幼儿耳聋防治的工作思路,即在听力康复行业切实践行中华文化复兴:

在治聋中防聋,普及耳聋的病因病机;

在防聋治聋中全民普及心身健康之道;

以整体观为核心的中医文化造福世界。

从WHO的健康公式中可以看到,“生活方式”在WHO健康公式中占60%。同样地,美国医疗研究战略营销公司最近研究成果也表明,医疗服务对健康的影响只有10%,而对健康影响最大的是个人行为,占40%。

西医领域也逐渐开始将“生活方式医学”作为一线治疗手段。综合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三开”——开刀、开药、开口。郑芸教授认为其中“开口”是最重要的,因为开口可以使病人明白其生病的根本原因、治疗方法背后的原理以及如何防病。干预策略分泌性中耳炎单侧聋病因临床表现检查诊断治疗

姚红兵: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与治疗

众所周知,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中非常常见的疾病,也是临床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姚红兵教授详细解读了“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定义、发病率高的原因、临床表现、相关检查、诊断、治疗等等。

1由于小儿生理结构的特殊性,发病率极高

首先,姚红兵教授介绍了分泌性中耳炎(OME)的定义。分泌性中耳炎曾被泛称为“非化脓性中耳炎”,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耳科疾病,学龄前儿童是高发人群。有90%的学龄前儿童至少罹患过一次OME,复发率高。6个月时儿童第一次OME发作的累计发病率约为35%-85%,其中50%发生在1岁之前,到2岁时该比例升至60%以上。在幼儿中发病高峰年龄为2-5岁。

发病率为何如此之高呢?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小儿生理结构的特殊性:

咽鼓管功能障碍(基本病因)

(1)机械性阻塞:儿童腺样体肥大或增生、鼻咽部肿物;

(2)功能障碍(多见于小儿):a.儿童特殊咽鼓管短而宽,近于水平,易使鼻部及咽部的感染扩散至中耳;b.腭裂患者咽鼓管不能主动开放,易患本病;c.咽鼓管黏膜的粘液纤毛传输系统功能障碍,原发性纤毛不动综合症(PCD)、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

感染

免疫因素

其他因素

2根据儿童特性,选择合适检查方法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听力减退(自听增强,变位性听力改善)、耳痛、耳鸣等。但大部分儿童不会自述病情,临床表现要靠家长和医生多观察、多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wh/112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