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活着的进化教科书。

人类早期胚胎会出现和鱼类祖先一样的鳃裂,而这个很可能就是我们鱼类远祖留下来的残迹所导致的一种返祖现象。

这是鱼类的鳃,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鳃,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鱼类的呼吸器官。当水从嘴巴进入后经过鳃流出,水流的方向与鳃板中的血流方向刚好相反,形成逆流交换,可以高效的为血液中带来氧气同时带走二氧化碳。

鱼类在泥盆纪晚期登陆陆地,并在其后的3.6亿年中演化出了各种各样的陆生脊椎动物,这里当然就包括我们人类。

而进化的历史痕迹就清清楚楚地记录在了胚胎发育中,实际上,所有的动物类群中都会在其胚胎阶段早期出现鳃裂。

最初拥有鳃裂的好处体现在可以让大量的水通过动物身体以搜集食物。它们可以进行高吞吐量的过滤和摄食。而其他没有鳃裂的动物则是大吞一口,处理里面的食物然后从嘴部排出水再吞上另一口。

说到嘴巴,你坐在沙发上边嚼着薯片喝着可乐时,可曾想过下巴复杂的连锁结构?人类是如何进化出这样一个器官的?事实上,你这张嘴也是一特化的腮!

七鳃鳗和盲鳗是世界仅存的无颌类脊椎动物

地球曾经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世界。它比现在更温暖,水域也更广阔,水里生活着构造简单的生命。它们把水从身体的一头吸进去,然后再从另一头吐出来,用这种方式来获得生命所需的一切。

如果你整天都得不断地吸水,那么找到一种可靠且迅速的排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排水系统是你获得氧气的唯一来源,那么保证这套系统正常工作、不粘连在一起更是重中之重,长出较硬的、成形的鳃盖显然是最佳选择。

所以水中的蠕虫们长出骨骼结构来撑开鳃盖,但是这种早期骨骼和我们今天所见的鱼类骨架完全不同。它们没有可辨认的头骨或发达的眼窝。它们只有从身体一边到另一边的拱形骨架来支撑这些原始的腮。

无颌鱼类应该是鱼类的排头兵,它们在寒武纪时就已经出现,在泥盆纪达到了自己事业的顶峰。这家伙的口部不像我们熟知的鱼类那样有上、下颌之分,只有一个漏斗式的口位于身体前端。这种口不能主动摄食,只有靠水流把微小生物带进口内或用锯齿状的牙齿从死亡动物身上锉下肉来(同情中)。

后来的鱼类通过改进用来支撑鳃弓的一块组织进化出了下颌,从此结束了没有下巴的历史,无颌鱼也淡出了历史舞台。

后来鱼类登陆陆地,又改用食道盲端特化而来的肺来进行呼吸,这个时候开裂的鳃就显得不那么好了,因为这可能会伴随着大量的水分蒸发。于是就逐渐愈合起来,并从体表上消失掉了。

鱼类的登陆伴随着鳃的消失

失去了呼吸功能的束缚的鳃弓于是便在胚胎早期成为了极具可塑性的分化材料,毕竟不用就浪费了嘛,于是在漫长的进化中就派生出了丰富的用处。

当我们观察不同的生物在胚胎发育早期细胞的分化会看到惊人的变化,在两栖类动物身上一部分鳃弓继续融入颌骨,附着舌头和牙齿。其余的愈合起来,构成了喉部。而在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类身上,鳃弓继续发展成为舌骨,听骨和喉部软骨。

变色龙的舌头也是由鳃弓分化而成

对于人类来说,鳃弓的特异化形成了独特的下沉式的喉头,而这也是我们产生语言的生理学源头。因此我们可以说,我们今天能够进行交流沟通,都来自于鱼类祖先的进化遗产。

另外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又很少一部分人,他们的耳朵附近出生就有一个小洞。其实这个小洞叫做耳前瘘管,是一种先天性的发育异常。

耳前窦又被认为是先天性畸形,由于胚胎发育期耳廓组织发育不完全引起的。耳前窦一般位于耳前,轻的患者仅仅在耳前有一个小凹痕,而情况严重的患者可能会有很多分支蔓延到耳朵。

耳前瘘管在国内曾被称为仓眼,是富贵命的象征

这种耳前瘘管跟鱼类的鳃很相近,于是进化生物学家尼尔.舒宾提出了一套“鱼鳃进化理论”,在这套理论中,尼尔.舒宾认为耳朵上的那个小洞是生物演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基因成果。那个洞也就相当于鱼鳃。

人的胚胎发育到第四周时,头部两侧逐渐形成4对暂时性的鳃弓,由于胚胎发育期形成耳廓的组织发育不全引起的耳前瘘管是第一鳃弓的遗迹。

在科幻电影未来水世界中,海行者为了适应海洋的生活,耳后又重新长出了鳃裂。现在看来也不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嘛。

看后不转发,海王给你一叉

-丸-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是多少
北京白癜风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jg/51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