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可能在一些人身上见过这样这样一个东西,他们的耳前或耳后有一个类似针眼大小的小孔,有些人只有一侧有,还有些人两侧耳朵都有小孔。

老人家们常说“前耳仓有米,后耳仓有糠”,有这个小孔的孩子能囤住粮食,一辈子吃喝不愁,所以管它叫“耳仓”,还有的人说这样的小孩儿比较聪明,是个“聪明孔”;但事实上,这个小孔是个“危险孔”,是由于先天发育异常造成的,属于先天性畸形,医学上管它叫做“耳前瘘管”。

为什么会长这个小孔还得要追溯到在妈妈肚子里的胚胎时期,由于胚胎发育时的头部两侧有像鱼鳃一样的结构,叫鳃裂,耳前瘘管便是第一鳃裂的遗迹或第一、二腮弓融合不全形成的瘘管。这条瘘管从皮肤表面看,它只是一个小洞,其实里面很复杂,可以穿过耳轮脚或耳廓软骨,然后深入更远的颅内,甚至还兵分几路呈分枝状延伸。

由于瘘管细长狭窄,管腔壁里有毛囊、汗腺等,脱落的上皮及角化物质等混合沉积在管腔内不易排出,很容易造成感染,有时挤压瘘口还会有白色分泌物溢出,并且散发出臭味。“聪明孔”没有感染时,一般不会有什么感觉,可以不去处理,也许它一辈子也不会兴风作浪。但一旦发生感染,就会变成“危险孔”,此后会一直反复发作,所以对它一定要“温柔”:

不要揉

有些人会听信传言,说经常揉一揉“聪明孔”会变得更加聪明,实际上,会不会变得更加聪明无从得知,但经常去刺激耳前瘘管很容易引发感染,人的手上有很多看不到的细菌,细菌侵袭进瘘管会造成急性感染,使瘘管口出现红肿、痛及流脓现象。

保持清洁

不仅平时不能用手去挤压瘘管、搔抓小孔外,保持外耳的清洁也同样十分重要,可以在洗脸的时候顺带着擦拭、清洗耳朵前后,切记一定要轻柔,还要保持耳部干燥。

及时就医

当出现耳前瘘管伴发感染时,瘘管口周围出现红肿、疼痛、有分泌物等情况时,需要及时就医处理。症状轻可采用局部热敷,使瘘管口张开,分泌物排出,再用红霉素软膏外擦;若已形成脓肿的,应及时切开排脓,局部换药。对于反复发炎化脓、溃破,肉芽生长的耳前瘘管,保守治疗不能控制时,建议立即手术。

加强体抗力

如今天气即将转冷,正是考验人的身体抵抗力的时候,因此有耳瘘的人群在防寒保暖的同时,应增加有氧运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吗,尤其防止感冒,避免病毒感染。在饮食上,宜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少吃油炸、油腻食物。

古代医籍中对耳瘘无专门论述,但瘘病早在《内经》中已提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有“陷脉为瘘,留连肉腠”。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卷34》论述了诸瘘的病因:“瘘病之生,或因寒暑不调,故血气壅结所作”,并提到瘘“亦发于两腋下及两颞颥间,初作喜不痛不热,若失时不治,即生寒热”,所指“颞颥间”与耳前瘘管较相似。

禀赋缺损,复感邪毒

瘘口周围皮肤红肿疼痛,且沿瘘管走向扩散,瘘口可有脓液溢出。或伴有发热恶寒、头痛。舌质红,苔黄,脉数。

禀赋不足,颞颥间皮肤腠理不密,而形成瘘道,复感邪毒,与气血相搏,壅结于瘘道,故瘘口周围皮肤红肿疼痛,甚则瘘口溢脓;发热恶寒、头痛、舌质红、苔黄、脉数为热毒犯表之证。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五味消毒饮:方中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且有轻宣散邪之效;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均具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热毒甚者,可加黄连;血热者,加丹皮、赤芍;已成脓而排泄不畅者,加穿山甲、皂角刺。

气血耗伤,邪毒滞留

瘘口或其周围溢脓,经久不愈,脓液清稀。多有耳内流脓,鼓膜穿孔。全身可伴有疲倦乏力、纳呆、头昏等症。舌质淡红,苔白或黄,脉细数。

气血耗伤,无力抗邪,邪毒滞留,腐蚀血肉成脓,则瘘口或其周围溢脓,经久不愈;疲倦乏力、纳呆、头昏、舌质淡红、苔白或黄、脉细数均为气血不足之证。

益气养血,托里排脓。

托里消毒散:方中以四君子汤加黄芪、白芍、川芎、当归以补益气血;以银花、连翘清解余毒;桔梗、白芷、皂角刺排脓。合用有补益气血,托里排脓之功。

长按我们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哪个医院治疗好
咨询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lmc.com/mbyhl/6089.html
------分隔线----------------------------